家长想知道的终极问题:为什么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就变差?

孩子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充满信心,他才会爱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逢周末,老友来家串门,无意之中聊起了孩子的学习问题。

朋友说:“你说这孩子怎么上了初中以后,这学习成绩跟坐过山车似的,起伏不定的,原来小学还能考班级前三名,到了初中都快到倒数第三了,咋回事?”

按朋友的说法,他家孩子在小学成绩非常不错,经常是班级的前一二名,可不知道为什么从五六年级开始,孩子的成绩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偶尔也会有高分,但更多时间还是掉到了中下游的队伍中,最近刚升了初中,学习立刻感到了吃力,最直观体现的还是成绩,感觉完全跟不上其它同学的节奏。


讲完孩子的故事,同事满脸愁容看着我问道:“你说为啥他小学成绩能平均分都在95以上,怎么到了初中直接跑到中下游了呢?你说那些其它家的孩子怎么就学习起来那么轻松,都不用家长操心呢?”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功课和调查,分析出四点有关于孩子学习过程中可能被我们忽略掉的事情。


一、重成绩 轻习惯


当孩子步入小学后,一部分家长担忧孩子是否能适应,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成绩从一年级就得抓起。”

家长希望孩子勤学苦练,能在各种考试中有个优异成绩,这个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家长们还要清楚,只关注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给各个方面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只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就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之路带来重重困难。


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理想。

这种问题在小学前几年也许并不明显,但到高年级时,这些问题将会慢慢浮出水面,但再想矫正回来非常困难。

直到孩子进入初中,成绩更是犹如坐过山车般直线下滑,起伏不定。

这些都是输在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那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呢?

例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遇到错题会整理记录,主动复习和预习等。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赞赏,也会开启正向循环,让孩子更容易坚持,逐渐形成自律。

当孩子一旦在学习上形成自律,父母也无需再操心。

比起自己每天火冒三丈地帮助孩子辅导作业,不如先从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开始,这样到了后期家长和孩子都会很轻松。


二、缺少时间规划能力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

很有可能是缺少了规划时间的能力。


小学阶段我们的作业科目少,相对简单,完成起来比较容易。


可是,当我们逐渐升到了高年级,作业难度加大,科目增多,作业量也越来越大,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时间规划能力,不能高效的完成作业,就会感到任务繁重,学起来非常吃力,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写作业,写习题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本来可以早早完成的,东看看西看看,直接耗到了夜里。


有的孩子“拖延症”很严重,总是喜欢在假期最后一天才开始赶工完成作业,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完成质量,也不会起到做作业的真正效果。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学习效率更是受到重创,到了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不仅两眼发蒙,就连时间都感觉不够用,觉得卷子上的题目根本写不完。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最好从幼儿园做起,从小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认识和感受时间。


比如,约定好什么时间去做某件事就一定要去做,双方都不能食言,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要遵守制定好的时间规则。也包括生活中起床、吃饭、睡觉等,有规律的生活也能更好的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当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习惯,避免孩子拖延,磨蹭,打小差,督促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该做到的事。


当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逐渐形成习惯后,家长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以免养成没有人“鞭策”就不想动的习惯,产生依赖性。


只有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才能逐渐培养出时间管理能力。


三、思维能力没有培养


小学的课本内容比较简单,考试范围相对明确,只要认真复习基本都会考得高分。但是到了初高中,学习内容更深、更广、难度也更大、对于题目的理解要求也更高。

这个时期,其实是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的思维能力,到了初中就很容易掉队。

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不善于主动思考,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很高。

所以,在孩子小学阶段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1.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启发孩子积极地思考,让他一步步地探索答案,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这个时期,是需要家长有很多耐心来陪同孩子一起完成的。

2.不要事事都包办,有些家长没有耐心,除了帮孩子检查作业,告诉孩子题目答案外,甚至会主动帮孩子写作业。长此以往,孩子思维养成了惰性,遇事不愿意思考,总想找父母解决,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3.不要怕孩子有挫败感,更不要怕孩子吃学习的苦,只有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练就更灵活的思维。

作为家长,我们要舍得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自己主动想解决办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孩子考了不好的成绩,就单方面地认为他没有好好学习,然后批评孩子,希望他加以改正。

而没看到孩子因为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一次次被考试成绩打击后产生的焦虑,这个时候再加对孩子不断地施加压力,进行苛刻的说教、批评就会让孩子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逐渐开始对学习感到越来越痛苦,内心也越来越自卑,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快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退步落后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家长们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才是让孩子成长的关键。

只有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充满信心,他才会爱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更要懂得把握好尺度,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帮他一起分析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尤其是当孩子的表现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可以帮助他排解情绪,重拾信心。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内心充满力量和自信,更有动力去投入到学习当中,让自己不断的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想知道的终极问题:为什么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就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