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刷爆朋友圈的“空巢青年”,说的是你吗?

“如果生命到此为止,你是不是没有任何遗憾?”


2018最扎心广告,999关爱健康行动《健康本该如此》_腾讯视频

  前几天,朋友圈里很多人转发了一个号称打败了杜蕾斯的视频广告,这部名为《健康本该如此》的视频短片,通过描绘当下以“空巢青年”为主的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发起拷问,唤起年轻人的健康意识,呼吁大家改变生活状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短片前半部阴郁的色调,低重音的配乐,人物麻木而空洞的眼神很快将观众的情绪引入低气压的氛围,屏幕中实时跟进的数据显得尤其触目惊心,我们不觉发问自己到底怎么了,从何时起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被现实生活消磨成如此苟延残喘的模样?真正的生活不应该是像短片结尾描绘的那样开心地笑,肆意地奔跑,用力地去享受的吗?短短4分钟,短片就浓缩出一代人的生活现状,体现出两种生活态度的极端,几个细节的勾勒既引起人们的反思,又足以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其面向群体的广泛性和关注话题的普遍性,加之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短片一经推出即刻引发大量的共鸣,众人纷纷转发。


被子好有创意,我可喜欢~

  我也不能免俗。回顾自己的生活状态,评价自己不是典型的“90后”。我可以早起,但不喜晚睡;近几年保持清晨5:30~6:30起床,不忙的时候跑步,练字,有任务的时候去实验室做实验(期间也会有因零碎小事而未能遵守的阶段,但会尽快调整),再开启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午要午休,晚饭后或拉琴、去健身房跳舞、瑜伽,夏天会打网球;再有闲暇也就是看看书、电影,也经常会陷入刷手机刷刷刷停不下来的时刻(捂脸ing~);饮食上我吃素3年多了,身体感觉一直不错。2018年初,一项持续了2个多月之久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任务对我的观念影响深重,工作结束后一直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直到现在还处在对自己新建立的生活模式的“调试”及“适应”期,加之最近读的书的影响,感到整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来到了新的平台(关于我个人的意识觉醒之路实在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有机会再展开说)。总而言之,自我感觉并不像视频里描绘地那样慌张,因此视频虽好,但也不足以让我震撼到想发个圈去纪念一下。

  真正让我有所感触的是,各种形式的“鸡汤”、“干货”类的分享,为何在当下时代如此受人欢迎?视频也好,文章也罢,百万级别的阅读及转发量,影响力可见一斑,即使如此,真正能摆脱掉颓废的自己去改变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那些分享的制作经营团队的发心当然是要赞扬的,可是想想看吧!你在微博,知乎各种平台中点赞、收藏了那么多觉得有道理、有用的“干货”,看的时候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但过不了几天它们就静静地躺在了收藏夹里。直到有一天,你受到了挫折,伤心难过,沉迷网络,无意间又点开了那些尘封的“宝藏”,惊觉:

哦!原来我还收藏过这样的文章!

原来这里早就告诉我该怎么做!

如果我当时就照做,今天就不会落得如此地步了吧?

    而后,新一轮的“flag”立起,至于能坚持多久,效果怎样,我想大概与你此次所遭受的痛苦有关吧。说到底,这不是视频短片的错,也不是“鸡汤文”、“干货教程”的错,也许我们真正该审视的是我们自己——为何像这样的分享总是很受欢迎,我们却未能从中收获设想的效果呢?


老戏骨很皮了~而且总觉得这电影和主题蜜汁相符( •̀ ω •́ )✧

    我认为,这是由于分享者所呈现出来的“乌托邦”美好又轻而易举,加之大多数看客对自身的觉察不够,低估了传达者呈现内容背后的现实意义,因此只得其皮毛却无法用行动领会其深刻内涵。还拿这则视频短片为例。将传达的内容视觉呈现可以最快、最直接地刻画出想要达到的效果,观众马上就能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但这也恰是其弱点所在,因为它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成功是轻而易举的错觉——那就是,我好像推开眼前的饮料,扔掉抽屉中的垃圾食品,穿上健身服,改变很快就来了,马上我就能得到心灵的净化走向人生巅峰了。这样的错觉在影视作品中太常见了,镜头一转主角就走到了下一阶段的人生。前一秒还被嫌弃矮穷挫,2分钟的细节刻画——挑灯夜读,淋雨加班,再来个“x年后”,出现在屏幕面前的已然是奋斗发家的成功人士了,不仅他爽,观众也爽得不得了,爽得好像我们也可以奋斗几下就成功了似的。可实际上呢?

健身房去跑跑步做几个动作,还不标准呢,就觉得自己锻炼过了;

咬咬牙买了张机票,还要为攒了许久的钱心疼;

喝了几杯白开水觉得没滋味又饱肚子于是放到了一边;

只是做到这样就期待自己要健康,要成功了吗?怎么可能呢?你看看,一天24小时,哪一分哪一秒不是自己掐着手指头挺过来的?

想要获得认可,就得努力工作;

想要获得成绩,努力不够,还要动脑用心;

想要变瘦变美,该流的汗该挨的饿一样不能少;

亲情爱情更是要花上时间经营才能换来幸福美满……

试问,这一分一秒的痛苦,疲惫和绝望,你体会过几分,感受过几层?你切身的体验,和影视作品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两回事,性质相同,但影响力想去甚远。

就为送个戒指,也给我们小哈比累够呛吧/(ㄒoㄒ)/~~


    那些被视频感动了的人们,有多少已经开始11点前关掉手机睡觉,按时三餐,定期运动了?我相信,大多数人“死”在了没有跨出去的第一步,还有很多人行动了,这还好,动了总比不动强,关键是这些行动坚持多久了呢?为什么要么迟迟不肯行动,要么就是行动无法坚持?我认为,不是人们克服不了各种诱惑,相反,绝大多数人非常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可是他们依然无法行动,为什么?因为他们内心怯懦,他们怕。为什么怕?因为即将面对的是改变,是未知。保持现状,至少可以眼下轻松。这种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后来他们遇到难事,中间一环套一环的心理过程被忽略,直接来到结果,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日复一日,没有改变,没有起色。打个比方,小学刚学加法进位的时候,要列竖式、算进位,后来不过脑子也能直接写出答案,私以为这是一样的道理。


开启行动以后,过程就会变得重要而美好

    改变,直至有所收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以前有聊过的朋友,对自己的现状十分迷茫苦恼,我大言不惭地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一年或者两年后再聊,发现对方没什么变化,苦恼的问题都和当年如出一辙。于是我明白,所谓的“方法论”是上层建筑,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建立才是根基。根基不牢固,建设什么都是摇摇欲坠,现代人很多不是牢固不牢固的问题,是根基有没有的问题!意识与行动也是像“阴阳太极图”一样,交织融合,共同发展前进的。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表明,“此阶段我正在发展意识,想清楚后再一阶段我专心发展行动”,不存在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与之类比。至于改变能达到怎样的层次,更是一种“玄妙”的状态,某一天你睁开眼突然发现自己进步了,这种事儿就不要想了。改变都是悄悄来临的,当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说明你已经行动、思考很久了。


再看的时候觉得奥黛丽真美,法国美女就是耐看

    无论怎样,都还是要感谢这样的视频制作团队,以及有同样发心的文人志士。虽然一两次的推送不足以真正改变什么,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攒的多了,就可以厚积薄发。想要唤起大众的意识觉醒直至国民文明水平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这样的普及是必经之路。正如5.1假期与小D同学听音乐会后交流有感:这么好的音乐作品,叫那么多不懂音乐不尊重艺术的人听真是“糟蹋”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想要让所有老百姓都对艺术感兴趣,都有鉴赏力,大力度的宣传低门槛的接收是有必要的。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哈尔滨大剧院做的真心不错了。


返场时的偷拍,返场曲成功将我和小D同学洗脑

  最后,回到文初的问题:“如果生命到此为止,你是不是没有任何遗憾”。我不敢说自己问心无愧毫无遗憾,毕竟年少无知时我也是一能作会闹的不安分份子,但我会让接下来的日子尽量少一些遗憾。“完美”到没有遗憾有些太绝对,如何取舍,聊下去就变成了深奥的哲学话题,今天还是到此为止吧,回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刷爆朋友圈的“空巢青年”,说的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