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携《风味人间》归来,我想你也许喜欢他推荐的这道“美食”



图片| 网络  本期编辑 | 南桔


老实说,今天的这篇文章写下来简直是自虐。


文章写完,小肯已经不知道饿了多少回了。


所以一定要警告大家!


前方高能,请在夜宵的陪伴下阅读!


陈晓卿的新作纪录片《风味人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追呢?小肯在李立宏熟悉且充满画面感的声音下,边忍受着饥饿边追着这部纪录片。


到现在为止,《风味人间》已经上线了3集,第一集的《山海之间》一上线便拿到了9.4的高分,现在也依然在9.3分,让人感叹“只要有陈晓卿在,就是质量的保证。”



陈晓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这个被称为“只是听到他的名字,也会忍不住咽口水”的男人,也就是一手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神话——《舌尖上的中国1、2》的总导演。


我依然能记得那些在夏日的午时,吹着风扇,吃着很简便的饭菜,在饭桌上的手机里放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日子,李立宏磁性的声线伴随着菜入锅时油滋滋响的声音通过手机外放传来。


那一刻,即使再简便的饭菜,吃起来也多了几分美味与幸福感。



从陈晓卿离开央视之后,时隔四年,他带着《舌尖》的原版人马和一部新的纪录片——《人间风味》回来了。


听了第一集李立宏那句开场白——“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就让我确定了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啊!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风味人间》在保持和之前一样诱人的基础上,连画面的质感都增加了很多。



豆瓣上的一位网友很清楚的为我们解释了: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原来,这次《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


陈晓卿说:这种拍摄技术,虽然能让细节更加细腻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它拍摄的失败率特别高,他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可能就只完成了一个镜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显微摄影”下看到的世界的确非常奇妙。”


在“显微摄影”摄影下,我们能看到新鲜的马肉在零度下的状态,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



能仔细地看到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这样有趣的变化。



吃螃蟹蘸醋能让蟹肉变得更美味,是众多吃货都熟知的方法。而在微观摄影下,我们看到了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蟹肉蘸醋能如此美味,而陈晓卿则通过屏幕向我们科学的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对于美食,我们知其然,而陈晓卿要拍出的是其所以然的那部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陈晓卿的原因吧。


《风味人间》除了在视觉的展现上,更追求食物背后的力量。其中最让大家念念不忘、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台湾年轻的镖鱼手。


台湾东部有一名最年轻的镖鱼手,他们每次出海捕鱼都得在六七级的大风浪中,而捕捉旗鱼是不能用简单的捕鱼手段捕获的。所以画面中我们能看见,在狂风巨浪的海面上,年轻的镖鱼手站在不断颠簸的船头,一次一次地把鱼叉掷向海里,伴随着不断拍来的海浪,隔着屏幕小肯的心都被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揪着。



这样古老的捕鱼手法,让很多人费解,但是年轻镖鱼手说:“这样的镖鱼手法,对海洋的伤害最小,对镖手的技能要求很高。”



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虽然都是在大自然中找寻食物,但是他们选择了最古老且对大自然伤害最低的方法,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与大自然间最和谐的相处。



这次的《风味人间》最让大家感到惊喜的,恐怕还有除了介绍中国的食物外,还融合了外国的食物。同样的食物,不同的国家,这样的结合让大家大呼惊喜!


这边安徽家庭在冬至日精心腌制火腿,通过一年的晾晒得到精制而成的火腿。



那边西班牙的哈武戈小镇的伊比利亚火腿既有体系化的生产模式,也有窖藏的特色制法。



另一种“异曲同工”的食物则跟土豆有关。


甘肃漫屲(wa)的人们把土豆宜菜宜饭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隔水蒸熟的土豆,再在容器中反复捶打,直至成粘性极高、口感软糯的土豆泥,再配上油泼辣子、韭菜等佐料,就变成了一道酸辣辛香的“洋芋搅团。”



法国的厨师则是用牛奶融化土豆泥,之后再加入大量奶酪,烹饪出“瀑布土豆泥。”



同一种食材,在东西方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这背后就是文化差异,但陈晓卿想表达的是:东西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国外的美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写到这里,小肯实在馋得不行了,还是忍不住吃了点零食“充充饥”,计划着下班去吃一顿美味!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和小肯一样的想法?


如果你以为今天的美食到这里就该结束了,那你就错了!


今天除了明目张胆地看美食纪录片为大家安利之外,还要给大家安利一本陈晓卿大力推荐的美食书——《四时五味入口: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实看到陈晓卿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小肯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本书讲述的“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极度契合了陈晓卿的口味吧,因为在《舌尖1、2》以及《人间风味》中,他不单单只是介绍一道道食物,更是为我们介绍了食物背后的人以及食物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推荐这本书时,陈晓卿是这样说的:“一个真正的“吃货”,不应只注重舌尖上的享受,搞清楚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吃得更好、更健康!”



《四时五味入口》在为我们展现食物之外,也讲述了应季饮食,就是饮食应顺应时节,不同时节食用不同食材的道理。


本书作者深谙四季食材对人体的影响,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传统文化中溯本求源,寻找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应季食材编成四季食单,配以大量精美图片和操作步骤指导,给读者提供传统文化与现代美食的双重体验。


作者徐李佳(Olivia)是“四时五味入口”主笔人。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也是资深媒体人、广告人。曾就职于苏州广电总台、中央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和广播电视策划10年,获国家、省、市级新闻传播奖项21项。


作者任志莉(Ray)是“四时五味入口”主理人。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曾在法国巴黎丽兹埃科菲厨师学校法餐进修。因工作派驻世界各地,足迹遍及美洲、欧洲、澳洲和东亚、东南亚。酷爱美食料理,自学和求学中式面点、西式烘培、传统佳肴、米其林菜式,不拘一格。


Olivia和Ray均是1975年生人,18岁相识于大学,20余年的闺蜜,彼此见证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命运中的生老病愁。四十不惑之年,她们决定做一件“美好的小事”,共同创建“四时五味入口”微信公众号,结合二十四节气,用小而精的美食,致敬自然,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本书除了陈晓卿推荐外,姚晨、于和伟以及资深营养专家、北京电视台养生栏目专家,刘纳也是鼎力推荐,除此外,于和伟更是为《四时五味入口》作序讲述自己与食物之间的温馨小故事。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他们是这么说的:


把四时酿进五味,把不负甘苦的奔忙,在一餐饭后,一杯酒里,暂且安放。本书以心、以血、以赤诚、以热爱,带你体悟四时更替,个中五味。

——姚晨


我喜欢她们在这里以食物记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社会的表达,人与生活的态度。

——于和伟


春天吃芽、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冬天吃茎,简单不?大自然本来就是简单而朴实的。不时不食,不只是养生,也是一种信仰。人,不能不懂天意,要知道顺从天意,才是“道法自然”!

——资深营养专家、北京电视台养生栏目专家 刘纳



食物,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和社会的表达,是人和生活的态度。


食物的意义,是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品味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长,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而《四时五味入口》可以是一道美食,也可以是一部文艺作品。


—END—

今日  互动


Q:你最怀念家乡的一道菜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晓卿携《风味人间》归来,我想你也许喜欢他推荐的这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