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有感:自我的对峙

最近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通过自身的经历结合心理学理论,我发现心理学的理论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我解开了一些曾经面临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的相关应用,常常体现在一个人的自身状况与外界相触时产生的矛盾和关联之间。并且,但凡一个人与外界产生联结必定也会与外界产生矛盾,我认为这是心理学学科生出的根本原因。所谓的矛盾,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与外界之间相背离的部分。

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当自己的思维系统形成后,必定在某些领域的认知与外界是不相符的。恰如,一个人大学毕业,在毕业之际对外界形成了一种经过想像得出的外界的面貌,在这个外界的面貌里,自己常常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他步入社会系统中时才发现曾经在脑海中想像出的外界面貌与自己面临所处的社会现状大相径庭,这也就是我们在毕业之后导师对我们百般强调的:要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

一般来讲,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或者抵触期,但是也有一句至理名言也这样说到: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当毕业生褪去了产生在学校时的那种理想化,再面对一些丑恶或者混沌的社会现象时,他其实也在面临自己做人准则和适应现实之间的矛盾,此时,选择就会成为他内心纠结以及反复思虑的症结。

有人因此守着初心,在混沌的现实里继续摸爬滚打,而有人则被混沌所淹没,沦为了他曾经最讨厌的一类人。因此,在现实中最难以根除的就是如何面对当下总是违背原则与初心的自己。

我个人屡次进入职场,最终选择离开,是因为在做人以及现实状况的矛盾之间,我很难保持平静的思考去面临或者面对两者失衡带来的内心谴责。

但经历也让我彻彻底底地明白,强者在灰色地带的现实里拥有至高的话语权。而这又牵引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心理学现象。以我自己为例:我当初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历过一段很长的嘲讽期和冷漠期。写作其实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一种欢愉且不断向上的状态中努力令我受益良多,读书加写作两者间的融合也让我处在一种正确状态的理性中。

同龄人中我的思维算是比较超前,在看清诸多难堪和痛苦的本质后,我带着一个“失败者”的角色再一次走进现实生活中,但在长期的探索与追问之间我也无心理会身边人的声音。在这其中既有欢愉又有抵触。

后来我在不断地阅读与思考中发现,一般来说一个善于诋毁充满积极色彩的人,多是已经丧失了努力的动力,当他在生命力逐渐匮乏且置身在长河一般悠长的时间里的时候,时间对于他不是馈赠,而是折磨。这样的人多是已经放弃了自己。

整日在跟时间相斗的人,其实已经困在了自己跟现实生活不相容的矛盾里,于是在一种欲望无法到达又丧失了信心与现实拼斗的现状里,他逐渐沦为自己心神的奴隶。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自我的诞生》一书中写道(大意):一个没有形成自我的人,也会在现实世界里成为当下自己的附庸者,所谓附庸者意思就是:自己的心神不受自己思维的支配。

没有形成自我的人,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挫折与选择时往往做不出自己忠于内心的选择,从而将他的选择建立在他人的意志上。而形成自我的人在与外界与自己内心的触碰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失去自我的人看到自己的身边有一个比自己优秀且比自己努力的人时,内心的焦虑与嫉妒便会逐渐相融相汇。在他的内心里显然知道自己才是最值得贬低的人,但却因为人性中天生的自恋情结,他无法使得将自己内心中黑暗的部分折射在自我意识上,而是将这种情结投射在他心目中的“死对头”身上。

所以,在一种看似平和的现实状况中,他一如即往地保持着对身边人的“友好”,但只要瞅到合适的机会他便会利用现实状况暴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这也是一类心理状况和现实世界之间矛盾的体现。

对于这些因为丢失自我而释放出内心黑暗的人,改变才是自己通往解脱的唯一途径。当一个人形成了自我,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同时,也会生起对人性规律的同情,从而将这种投射出的心理恶意扼杀在摇篮里,使其无的放矢。

在面对绝对的死敌时,也就是在人性绝对扭曲的情况下,形成自我的人也会选择战斗,这正是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有感:自我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