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问自己,我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现在该做些什么?
当我面对前辈们、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人时,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不一样,优秀的人总会有发光发亮的机会,而你------一个平凡的大二学生,你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些什么呢?
于是乎,想到现在每一天的时光。
想起向老师说的,多去拓展知识面,因为做策划这行,以后肯定会与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你必须对更多知识点都有了解,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有共同语言。
于是乎,又想起柴静的《看见》。“你想要如何报道一个国家,首先要如何报道自己。”这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人物,是故事,更是十年以来的她的自省。
柴静的这本《看见》,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唯一一本愿意反反复复看的书。喜欢里面对自我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描写。真实的故事自然有力量,于无声处彰显人性之美德,体验平凡的可贵,也让我在这一个个或震撼或感动、或唏嘘不已的故事里,看到更加丰富的生命。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这是书中记载的,白岩松安慰柴静的一句话。
偶尔回想起高中时代,会觉得纯粹而美好,因为每天都是为了高考而努力,目标非常清晰。上大学之后独自一人在外地,过往10几年最亲近的人都不在身边,那种遇到扎心的或开心的事不知该与谁分享的心情,像是话被堵在嘴边说不出口,憋的难受。
那些痛苦的岁月之所以后来被认为美好,我想大抵是记忆模糊之后,我们有意无意地美化了它。
岁月痛苦之处让人选择性地铭记,也选择性地遗忘,于是纷纷扰扰之中,我们很多时候就选择记住它美好的一面。
只不过,有些人选择美化记忆,有些人决定留住伤痛,不断重复地舔舐伤口,让自己活在受害者模式里无法自拔。当你意识到自己经常被情绪所左右,事事怨天尤人,那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当你讨厌这个世界时,难道你会被世界喜欢?推卸责任是弱者的行为,而你不该这样,不该让自己沉沦。
美化记忆,就像我怀念高中三年努力的自己,但再也不想重来一次,因为每一段人生都不可复制。那是过去那个年龄阶段的我该有的样子,或许最后的成绩不是最好,但是那时的奋发向上,是我印象中学生时代最用功的样子。
后来,也会意识到,那样的生活或许太过单调了。18岁之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高考结束之前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小说里的打架抽烟堕胎这种不良行为,我并不觉得这样不好。可是除了学习以外,确实也没有其他可以说的话题了。四肢僵硬五音不全、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会算复杂的数学题却算不清楚几块钱的账,有时候想想还是蛮嫌弃的。再后来,我也忘了是出于什么缘由,开始与自己和解。
你是个平凡的姑娘,但你不能向着平庸的路走;你可以不完美,但你要努力地奔跑,紧紧跟随;你还会遇到很多挫折,要学着自省,磨练意志。疲惫了倦怠了,向同伴们挥手,他们是亲爱的家人,永远不会放弃你。
或许我们一路磕磕绊绊,分不清自己想要什么,看到社会潮流就跟自己说“噢!这个好像不错,那我也要这个。”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盲从和迷惘,照出空虚的灵魂。
“我知道什么样的题能拿奖和被表扬,可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儿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 柴静选题,也会面临选择吧。是按着自己的心意来,还是选择容易过关的、符合大众口味的。每次看到这句话,就会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那些看得见的收获,轻易能得到的结果,可我们内心真实想要的呢?
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什么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家人都说女孩子要求稳,找个安定的离家也近的工作多好,
很多人说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个有钱又对自己好的嫁了,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希望你考公务员,最好就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回家吃饭,一辈子就这样过了。
这确实是很安全的生活,是的,安全。因为家族的力量,你总不会饿死的,这样多省事,都不用思考未来的生活了,它是看得见的。可是对我而言,那不是我要的。
正值大二,一边学习还一边有实习考核,我的生活充实而知足。每次和大四即将毕业的朋友们聊天,心里总是生出许多感慨。以前的自己多么天真,并非没有吃过物质条件的亏,却也不考虑现实因素而过分理想主义地过了十九年,丢掉物质条件谈论自己的理想。
庆幸的是在二十岁这个节点,渐渐认识到自己不能丢掉物质去谈未来,没有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完全忽视物质条件的爱情终会败给物质条件,爱情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婚姻终究是带有烟火气,而生活,也需要你更努力拼搏。我们用一生探求一个结果,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加平和,无愧于良知,让自己更幸福。
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
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呢?
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