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2.9.6一波三折的明缅互动---被动的宗主国

2.9.6一波三折的明缅互动---被动的宗主国

八角捻须点头笑道:“1555年,莽应龙的大军北上攻克了阿瓦城。从此阿瓦王朝和莽卜信不复存在;思家的势力又被赶回缅北的孟养。其后孟密(木邦的一部分)、八莫、木邦的土司先后因为各种缘故,逐渐背弃了明朝,投靠了东吁政权。”


“从此,统一的缅甸只有莽应龙一人独大;首都也已‘击鼓传花’,从阿瓦传给东吁、又从东吁传到勃固(莽应龙本人喜欢勃固城)。缅甸国王的民族属性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由掸族变成了缅族。然而发生在缅甸藩属国的每一个重要转变,明朝朝廷都是一半清楚、一半糊涂,也就不是不能接受。”


小武突然又惊讶道:“缅甸的国都,怎么又从东吁传到勃固了?”


八角笑道:“这是莽应龙本人的决定---勃固是他的福地,征服勃固城一役之经典也象征了他的战功之伟大。故他可以冠冕堂皇地说:定都勃固是为了让缅甸帝国彻底同化掉历史悠久的勃固王国,以防孟族人东山再起。”


“然而暗地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莽应龙觉得东吁城并不安全。原因是那里的土司势力盘根错节,忠于明吉瑜和莽瑞体的人还是大有残留的---包括莽应龙的亲弟弟也觉得他是篡位,所以也想篡兄长的位,还得到了东吁人的支持。”


小武恍然大悟,道:“莽应龙毕竟是贫贱出身!虽然已经为王,又百般抵赖、拼命美化,但他的老底东吁人全都知道。故只要留在东吁城,无论是王族或者土司的人都可能会反对他,也难怪他觉得不安全。”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在执政初期,莽应龙一边剿灭其它争位或者割据城池的军阀(包括他的两个亲弟弟),一边渴求明朝的认可。在其政治捭阖之下,最终由缅甸和云南的官方共同操作,建立了如下能够说得通的逻辑(呈给明朝皇帝看)。”


《明朝认知缅甸王室的继承变化》


小武摇头叹道:“居然能有这种操作?果然是神逻辑,连续两个‘偷梁换柱’呀!”


八角大笑道:“这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逻辑!如此一来,完全是缅族平民出身的莽应龙,仅仅因为自己的母亲曾做过王子的奶妈,就最终将自己运作成为了明朝正式册封的缅甸国王。从此世袭下去,无人可以质疑。”


“老实说,你还真得佩服缅族人的这种本领,不然他们很可能会被掸族人压倒,永无出头之日了。那样的话,如今的缅甸国或许会叫另外一个名字。”


小武心下雪亮,点头笑道:“我明白了。无论是说莽应龙是莽瑞体最信任的妹夫、两人好得跟亲兄弟一样;还是说莽瑞体是明吉瑜的儿子,原本就是缅族人---缅甸书上的这些记载全都是为了说明:缅族人‘自古以来’就是缅甸的正统王室!”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不得不说,缅族人的这两次‘偷梁换柱’,要比掸族土司思伦法强行攻破阿瓦城、硬给儿子改名字,夺权的水平还要更高很多呀!在争夺名分方面,‘中南猛虎’还是比不过‘中南暴龙’呀!”


八角捋须微笑道:“总的来说,莽应龙对付明朝还是很有策略的。在当政初期,他一面扩张势力,一面注意不同明朝发生直接摩擦。不然云南布政司也无法和稀泥,无法向皇帝汇报说、缅甸和几个宣慰司的形势还过得去。”


“另外,云南和缅北思家的关系、当时也相当不错。因为一方面,思家的势力在向南发展、同云南没有冲突;另一方面,思家还大量卖出翡翠玉石到云南来---这种贸易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于是双方都很开心。”


小武叹道:“这都是先辈们三征麓川、所打出来的局面呀!此时,云南布政司就应该在掸族人和缅族人之间搞好平衡,这样对明朝比较有利。不过,在莽应龙当上了缅甸国王、地位稳定之后,也会投桃报李吗?他会对云南没有威胁吗?”


八角捋须呵呵笑道:“莽应龙是个想做大帝的人,只不过暂时不便反明而已!然而在明朝高层的看法,却认为百濮的内部争斗、谁胜谁负都无所谓。”


“此时已是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掌大权的时期---他认为‘三宣六慰’乃是穷乡僻壤,‘其地不可耕、其民不可使、空费国家财力和人民性命’没有必要,所以特地派人快马送信,要求云南军队停止介入缅甸土司间的混战。”


“但其实云南的当地官员对缅甸的形势已经相当了解,深知莽应龙坐大之后西南局势必然不可收拾,三征麓川的成果也不免将会丧失。所以,当缅军北上进攻最后一个仇敌---孟养土司思个的时候,云南当局也已主动派军队去协助思家作战了。”


小武点头叹息道:“原来是这样!以前三征麓川的时候,云南当局还是思氏土司的仇敌,如今双方却是盟友、共抗莽应龙了。形势变化得真快呀!”


八角捋须笑道:“张居正这人搞内政还行,但是对外敌的看法往往十分肤浅。事实上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万历皇帝亲政时,料理外敌的方法反而要老辣得多。---这是一句题外话。”


“不过在当时,张居正发出的信件阻止了已经出发到半路的云南军队,结果导致已中了思个埋伏的莽应龙绝处逢生、改道逃走。此事在明朝成为了朝野禁谈之事---官员怕得罪张居正---然而结果却在持续发酵。”


“因为三宣的汉人官员得知朝廷(其实是张居正)的底线是放弃陇川、干崖、麓川之后,便有人转而投奔和帮助莽应龙(看见张居正信件内容的文书官员)。于是莽应龙翻身再起,逃回南方后又卷土重来,不久攻破了孟养邦,并杀死了思个。自此他一统中南半岛的绝大部分疆域,对明朝也就爱理不理了。”


小武摇了摇头,道:“原来如此。这都是因为朝廷高层不了解中南半岛内情,才导致的错误啊!依我看,既然明朝已经把掸族(思家)打服了,就应该帮助他们统治缅甸。而不应该让缅族夺取政权,因为这样等于丧失了先前的胜果。”


八角笑了笑,道:“莽应龙的统一大业是辉煌的,并不局限于上下缅甸的范围---他破天荒地首次攻破了泰国的首都大城,还杀死了泰王。从而使暹罗(泰国)变成了缅甸的附庸国,暹罗国王也由莽应龙来任命,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同时,他也消灭了老挝宣慰司、并实际统治了寮国(老挝)。”


“而且莽应龙对其个人的武术也极有自信---在攻破下缅甸的勃固城已指日可待的情况下,他居然答应了对方首领、孟族王子出于尊严的单挑请求。然后就在两军阵前的‘一对一’骑象决斗中,身经百战的他在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中轻松取胜,可见其‘中南暴龙’的名声完全不是浪得虚名的。”


小武点头道:“明白了。莽应龙武功了得,而且羽翼丰满、势大难制了。之后怎样?”


八角捋须微笑,道:“1582年,明朝终于明白、无法继续保持不介入政策了:在外西南的‘三宣六慰’之中,‘六慰’已经全部丢失;为了保住最后的‘三宣’,也不得不同缅甸开战了。”


“这一年是万历十年---万历皇帝刚刚亲政,决定彻底改变之前的百濮绥靖政策。于是仅仅在张居正死后(1582年7月)的两个多月,万历下旨征调了10余万明军、大举进击缅甸(1582年10月)。而此前一年,莽应龙恰好也过世了(1581年),其子莽应里即位---此人的野心并不在其父之下。”


小武诧道:“碰到一起了?此时明朝和缅甸的掌舵人都翻篇了,这么巧?不再是张居正和莽应龙了,而改成了万历皇帝和莽应里了---明缅的这一次大战情况又如何呢?”


八角点头道:“莽应里生性好战而且残忍。他大规模向缅北进军,杀死了长期在那里经营的汉人无算---从元朝起,缅北的太公城、江头城等都驻有大量巴蜀商贩,还形成了大明街。”


“这些华人或华缅混血商贩承担着中缅互通:他们一边把缅甸玉石贩入中国,一边把中国商品卖入缅甸。然而,莽应里认为这些已在缅甸生活了几代的商人都是明朝间谍,因此血洗了很多大明街。”


“不过从1583年的正月开始,在明军的强力反攻下,缅甸军队受到了巨大挫折。半年之内明军节节胜利,直到迫使缅甸中部的阿瓦城主投降,于是刘綎、邓子龙等将领率领主力军队得胜班师。其后又有几年的零星战斗,但多以明朝收服土司为主,不是大战。”


小武张大了口,愤然摇头道:“这种胜利恐怕不长久吧?为何不直捣东吁和勃固呢?不想抓住莽应里这个罪魁祸首?莫非明朝以为缅甸的都城还是阿瓦城?”


“为什么只打半年呢?若是像元朝进攻蒲甘王朝一样、连续进攻四年,那么恐怕缅甸这个国家就永远不复存在了吧?”


八角笑道:“你说的是。莽应里虽一时败得狼狈,但既然明军大部队撤退了,他就还能缓过一口气来,再去征服四方叛归明朝的土司。而另一方面,闻讯叛变的暹罗那边问题更大,于是缅泰战争又起,最后泰国成功翻身,几乎反灭了缅甸。”


小武叹道:“谁让此前的东吁王朝版图这么大呢?要同时镇住那么多地区!莽应里的能力肯定不如父亲,四面楚歌的日子是不好过的。”


八角捋须笑道:“于是东吁王朝很快又弱了下去。最终,莽应里无法控制局势,暹罗、东吁土司、若开王国的葡萄牙雇佣军三方约定、一起攻打并瓜分勃固城的财富。结果暹罗人还未到,勃固城就已失守;莽应里也被东吁土司(莽应里的堂弟)抓去,不久就被杀害。”


“不过,莽应里的幼弟良渊王在阿瓦城东山再起,趁明朝进行‘万历三大征’、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攻陷木邦、再破孟养,夺取了上缅甸的全部疆土。”


“1600年,东吁王朝又迁都去了阿瓦城,之后维持了大约150年光景。直到1752年时,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干涉于外,孟族人起义于内,缅族第二帝国才终于灭亡。”


图表20东吁王朝后期的疆域

图表20东吁王朝后期的疆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讶道:“缅甸又迁都回到阿瓦城(今曼德勒市)去了?居然还叫东吁王朝?”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缅甸的东吁王朝虽是明朝的藩属国,却比明朝要活得更久。”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于1659年逃难到了缅甸首都阿瓦城。缅甸国王莽白一开始虽盛情招待了他,但后来摄于清朝和吴三桂军队的南下压力,决定将永历皇帝俘还昆明,同时杀死了云南来的直系上司沐天波(明朝时云南负责管理缅甸)。”


小武心里算了算,点头道:“原来如此。在明朝灭亡93年后,缅甸东吁王朝才终于灭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2.9.6一波三折的明缅互动---被动的宗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