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心
“生二胎需要经过老大同意吗?”
这是《奇葩说》的一期辩题。其中,正方詹青云的一席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她说:我们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不就是父母不和我们商量而擅自做出“为你好”的决定吗?父母所谓的征求意见,其实只是告知罢了。
看过这段论述,很多网友想到自己被父母的专制压榨的青春。在很多人心中,“我都是为你好”,就是父母对子女做出的最霸道的控制。
“我们都是爱你,为你好”“爸妈还会害你吗”“你想要的都给你了,你到底还要怎样”……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中国式教育的缩影。近年来,无论是《都挺好》中苏大强“重男轻女”式的父亲,还是《小欢喜》里宋倩“为你好”式的母亲,从这些聚焦中国教育的影视剧里,许多观众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印记。
而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是又一部聚焦“中国式教育”的影片。这部影片在2013年于国外杀青,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一度因为题材过于写实,被禁播五年,直到2018年12月才在中国上映,也被称为至今最优秀的国产青春片。
曹保平直言:“其实这个片子本质上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它不仅仅是青春片,它更像是一部成长伦理片,是中国社会、家庭的横切面。”
是的,每个人的青春成长都伴随着阵痛,而这部影片让我们回想起青春里的挣扎与对峙,又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原来,我们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啊。
01
「以温情之名,行戕害之实 」
李玩,十三岁,父母离异,母亲出国,她归父亲抚养。父亲又重组了家庭,就把她送到爷爷奶奶那里。
影片一开始,父亲强迫李玩把填报的物理小组改成英语小组,因为父亲听说女儿英语成绩不好。
可是,李玩对英语一点都不敢兴趣,她生气地走出教学楼,向父亲示威。父亲看到女儿不开心,就从钱包里面拿出很多钱,不过李玩并不接受,而是非常伤心地跑开。
儿子昭昭出生,父亲担心李玩接受不了多个弟弟的事实,就给女儿买了一只狗哄她高兴。
于是,李玩忘记了父亲给自己改兴趣小组的事情,也接纳了弟弟的存在。她给狗起名字为爱因斯坦,以此寄托情感与忧愁。
可是,一天,爷爷去市场买菜,不小心把狗弄丢了,而李玩与父亲的对抗也由此拉开序幕。
父亲怕李玩生气,就买了一双她喜欢的旱冰鞋,却没想到女儿埋怨家人为什么没有去寻找爱因斯坦。她撕心裂肺地跑出去寻找,不小心把爷爷推到,父亲大怒,觉得李玩小题大做。
李玩“过激”的反应也让父亲勃然大怒,他打了李玩。
而过后,父亲觉得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了,又给女儿找来一条假爱因斯坦,并赔礼道歉。
给孩子一巴掌,再想办法讨好孩子,这就是“专制父母”的常用做法。李玩的父亲认为,我给女儿提供了好的物质生活,能哄女儿开心,就是合格的父亲了。可是,李玩的父亲却从没想过女儿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李玩想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而是被看见、被理解。她丢的也不是爱因斯坦,而是陪伴和需要。当需求不被看见,她只能用争吵表达自己的不满,可在大人心中,这就是“不乖了”。
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要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安排,要被迫接受父母做的所有决定,否则就是不乖,就可能挨打。
在中国式父母的观念里,听话是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懂事则是唯一的教育成就。
02
「从反抗到顺从,是灵与肉的消灭」
继母及弟弟的加入,让李玩渐渐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弟弟把奶奶弄伤,就可以免于指责;弟弟过生日,就可以像宠儿一样被礼遇;弟弟也夺走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对李玩的宠爱。
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被父亲暴打一顿,李玩也学会了察言观色,也一点点失去了原来的抵抗。
当弟弟呵斥假爱因斯坦,弟弟被激怒的爱因斯坦吓到,当看到父亲用棍子教训假爱因斯坦时,虽然李玩和上次丢狗时一样心痛。
而这次,李玩没有对抗,因为她知道这个家再也容不下假爱因斯坦。看着父亲恶狠狠的眼神,李玩只是哀求父亲不要把假爱因斯坦送去狗肉店。
有人说,爱因斯坦是李玩的另一个分身。人与狗的命运是相似的,如果不妥协,不融入,就只能被送走。或许,这才是片名的真正含义。
从反抗到接受、屈从、迎合,原本倔强、纯真、率直的李玩蜕变了。当叛逆的孩子变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青春已经逝去,留下的只有世故。
还记得李玩第一次被爸爸带去参加饭局时,看着屋子里那些阿谀奉承、虚情假意还有卖弄虚荣,她讨厌成人世界的虚伪。
而当她学会了迎合,爸爸带她再次去参加饭局时,长辈给她点了一盘红烧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视下,她一口吞下,并微笑着谢谢叔叔。
原来,所有的成长都是对青春的阉割。经历一场场风波,李玩用无数妥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也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小时候,哭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绝招;长大后,笑才是我们面对现实的武器。
曾几何时,我们强烈反抗,也很多无奈、挣扎、不甘。可是,随着长大,我们终于向生活妥协,心平气和的接受成长的一切,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成长。
03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痛,青春之殇」
影片中,李玩有这样一段独白“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现实不会因为你哭而改变,所以,无能为力的李玩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平行时空,希望在那里能够被安慰、被宠爱。
在一次次被父爱抛弃,又一次次和父亲和解之后,李玩终于彻彻底底接受了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以前想争取的不再想争取,以前想不通的事情现在也都可以想通了。
所以,当她在街上偶遇丢失的真爱因斯坦时,她假装不认识,因为她知道,把它带回家,结局也一样是被赶出去。
影片最后,李玩看到弟弟在滑冰场跌倒,一旁的教练不让他哭,也不扶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那一刻李玩明白了,弟弟也要开始一点点经历社会的捶打了。
豆瓣上有网友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真的会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其实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
看不懂的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而看懂的人,却有着各不相同的青春和人生。
有感于影片中另外一幕:李玩因为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高中,父亲带她去庆祝。在车上,母亲打来电话,李玩和生疏的母亲简单问候便挂掉电话,她问父亲“你和妈妈是如何开始的呢?”,父亲没有回答,只是哭泣起来。
看到这一幕,又忍不住让人原谅这个暴躁父亲之前所有的专制举动。
或许,李玩的父亲回想起自己经历的那些让他成长的痛苦瞬间,餐桌上的曲意逢迎背后,又是怎样无人能懂的心酸和无助呢?
没有人能免于成长的撕裂,爷爷、父亲、李玩,三代人之间或许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每代人都经历着他们的成长阵痛。
影片让我们再次面对成长的痛苦,也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父母欠我们的解释,终究要靠我们自己去和解。
那我们又该怎样去主导自己的人生,怎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呢,这可能才是看过影片后,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