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学习笔记(12)—情感心理学(三)

主观幸福感

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多研究“负面”情感,即研究恐惧、愤怒或者悲伤的感觉,这是因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来进行咨询和治疗。

接受治疗无疑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使自己比原来更幸福。“主观幸福感”是幸福和满足的现代代名词。

特征:人们越是相信自己的愉快的时候多,不愉快的时候很少,越是从事有趣的活动,体验到的喜悦越是多余痛苦,对自己的生活越感到满足,那么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产生主观幸福感的条件: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人性特征:

一个人有机会生活的幸福,但这种机会显然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创造的结果。正向谚语所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

幸福是一般的、稳定的个性特征,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人们感到幸福或不幸福的前提,主观幸福感的鲜明程度,在长期的生活中,而且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都显得相当稳定,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遗传条件是感到幸福与满意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愉快,从不怨天尤人,这种心情就为他们感到幸福和满意创造了良好的前提,而他们具有这样的心情,与别人就能够很好的相处,反过来又会使他们更加乐观。

社会关系的影响

夫妻关系稳定的人主观更幸福,结了婚的人比没有结婚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和满意,身体更健康,经济也会更有保障。稳定的夫妻关系可以使人更好的处理和容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社会的支持和个人的乐观。特别在遇到生活困难时,他人可以提供社会支持,社会的支持又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可以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和普遍幸福。

富裕与主观幸福感。比如:富国与穷国中的人们对主观幸福感会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人们生活的国家越富裕,人们就会感到越满意,满意度远高于贫穷国家的人的满意度。

有一句名言所说:金钱真的能使人幸福吗?富国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满意度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将穷国与富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富裕程度和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收入非常低,以致不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人,就会感到非常的不满意;如果社会总产值超过临界值平均收入的多少就不能反映满意度的高低了。

金钱能使人幸福吗?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个问题做出否定的回答,如果他们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有了满意的住房、吃喝不愁、安全有了保障,那么,其他的物质利益也就不会再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了。

建议:撇开物质追求,选择一种不以物质富裕为内容的生活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入门》学习笔记(12)—情感心理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