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更高效的方法,从核心工作区开始

核心工作区

“多线程工作”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从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严格来讲实现人的“多线程工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任何瞬间,人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这个注意焦点牵引了人的认知加工资源。有时,你会误以为自己关注了两个东西,其实是发生了注意转移的结果。实际上还是一个串行而非并行的过程。


1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养成好的工作习惯,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该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这个部分,你需要非常专注、集中精力地思考,将其破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一个PPT,你首先会怎么做,先去找模板吗?先查资料吗?都不是。

正确答案是:设计PPT架构。这才是核心,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仅仅用一张纸一支笔快速记下灵感,专注不受干扰的,迅速达到“心流”的状态,可能只需要半小时就做完核心的工作。

然后,剩下其他的填充具体内容,找主题模板,配图、字体、查资料等等,这些“支持性思考区间”,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


2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像PS当中的图层工作法一样。

如写小说。作为一个读者,你总是从小说的第一句依次看到最后一句。而对一个创作者而言,小说写作的次序存在多种可能性。比如有些作家喜欢先把小说的结尾写好,有些作家会先把小说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写好。如果从图层的角度来看,一部小说通常有三个图层:叙述、描写和对话,其中叙述主要是负责情节的推进,描写主要用于氛围的营造,对话则用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冲突。那么一个作家,完全有可能先把小说从头到尾的叙述部分写好,再营造气氛,再精心雕琢对话。

写论文也是。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3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应用图层工作法还可应用于并行处理多项任务的场景中。

如:你同时写一个WORD文档和一个PPT文档。可把任务分解成:每个文档的文字、图示、排版各三部分。然后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同质性工作集中处理

这样你不需要在不同的资源间穿插切换,你的工作效率就可能更高。

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更高效的方法,从核心工作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