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传》七十症艾灸配穴加配图 收藏版

《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

古时著书十分艰辛,医书可以说是医生一生学医行医的总结,能流传至今十分不易。今天机缘巧合得知这本书,边学习,边分享,方不负此书。每一个病症下面我都增加了具体穴位图,以微薄之付出感谢所得到的。

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余守是郡,因病邀诊,遂与之善。其人秉至性,多读书,以医世其家,著作甚富,余尝序其《时病论》一书行之。

一日复出其戚金君冶田所藏《灸法秘传》见示,云得自蜀僧,施治颇验。原书谫陋不文,经雷君取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诚济世之良术也。检阅方书,其论穴治病,则从《太乙神针》神明而出,实近今所罕见之本。余恐秘本无传,因付手民,以公诸世,并附刊《太乙神针》诸方于后,俾阅是书者参互考证,而信从焉。刊成,爰缀数语于简端,以见可传者之不能终秘,亦以嘉雷君与金君之急急于传也。是为序。

凡例 —— 注意要点   

一、用灸,先审其是何病症,取何穴道,再以病人中指节为一寸,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量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草心或薄篾片量之。若用绳线,则有伸缩不准。

一、灸法,用生姜一大片,厚二分许,将灸盏之足钉在姜片之上,照灸盏之孔,将银针穿通姜片,平放应灸穴上。即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盏内,再上药料,将艾点燃。少顷,则药气即可透入。如觉热甚难禁,可将银盏提起片时,仍即放下,看盏内药将燃尽,即取起另换。每一次,换药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两次,弗论。

这个和隔姜灸很像。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一、用灸,宜天气温和,密室无风之所,焚一炉香,照法用灸。若遇人神所在,不宜灸之,切须忌避。孕妇亦不宜用。

一、灸后,必须静卧片时,待其药气周流于脏腑脉络之内,自然畅快病出,切切慎风节食、保精养神,为第一着。

一、灸穴,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厚处,灸多无害。

灸药神方

艾叶(一钱五分)硫黄,乳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独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右药,秤准分两,各为末,和丸,固藏,弗泄气。

方解∶艾叶,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熟艾性热,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硫黄之性纯阳,能援阳气暴脱,命欲垂危。没药、乳香通行十二经络。麝香、皂角宣开上下窍关。枳壳破一切气滞。川芎行一切血凝。桂枝调卫和营,杜仲舒筋壮骨,定厥阴之风。全蝎有力,化痈疡之毒。白芷多功。细辛通窍散寒。松香祛风止痛。雄黄杀百毒。独活搜伏风。更以穿山甲,通行经络,直达病所。方中诸品,无处不行,所以主治诸疴,效如桴鼓。

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等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一一道来,篇幅有点长,但是值得一看。

1、中 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而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度: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2、尸 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百度:尸厥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患者呼吸微弱,脉象极细,或毫不应指,故乍看似死,须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 可见于某些气体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脑震荡等病。

3、偏 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三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度:偏风是一种病证名。又称“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重,甚则废而不用。

4、眩 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中医中的痰不是咱们常说的咳嗽的痰,而是体内阻碍气血运行的粘稠液体。木动生风,水不涵木,土虚木摇,就要了解中医的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百度: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5、痿 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百度: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6、痹 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病。盖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百度: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7、劳 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百度:劳伤,中医指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内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8、咳 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9、喘 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10、血 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11、汗 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12、肺 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 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14、惊 悸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15、健 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16、阳 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17、阴 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18、臌 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19、肿 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

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

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20、癥 瘕 

症有七,蛟、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百度:妇科症瘕为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其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此病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引起,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

21、痃 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百度: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见《外台秘要》卷十二。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食积寒凝所致。《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癖者,侧在两肋间,有时而僻,故曰癖。夫痃之与癖,名号虽殊,针石汤丸主疗无别。此皆阴阳不和,经络否隔,饮食停滞,不得宣疏,邪冷之气,搏结不散,故曰痃癖也。”治宜活血理气。散积破结,用桃仁丸、槟榔子丸、半夏汤等方。若冷则痛发,宜祛寒散结,用葱白散,再服鸡鸣丸;若胁腹作痛,肝脾失和,宜疏肝和脾,祛瘀散结用木香顺气散去苍术,加郁金、延胡。参见癖、痃等条。

22、疝 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㿗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百度: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3、伏 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百度:伏梁是古病名。伏梁是因秽浊之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克隆病(亦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

24、奔 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百度: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25、脚 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穴。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6、腹 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穴。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穴。

27、噎 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28、反 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縠、变化精微,暮食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29、霍 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百度: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

30、头 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31、心 腹 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32、背 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33、胁 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34、腰 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35、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36、目 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

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池。目㬻㬻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37、咽 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客,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38、齿 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39、鼻 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鼻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40、脑 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脱 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把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42、遗 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43、浊 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44、淋 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45、溺 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壮。

46、遗 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47、便 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48、脱 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49、痔 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50、泄 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51、痢 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52、伤 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53、热 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54、疟 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55、黄 疸 

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56、癫 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57、痫 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差。

58、癞 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 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60、痰 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饮 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

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62、调 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之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63、血 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64、带 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65、种 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66、胎 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67、产 后

产后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69、惊 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抽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70、疳 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疬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艾灸是十分适合咱老百姓保健去疾的方法,古人“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现代人也重新认识艾灸吧。有用没用,多说无益,试下就知道了^ 6 ^

你可能感兴趣的:(《灸法秘传》七十症艾灸配穴加配图 收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