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做一个痛苦的学霸?

学生的学习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学习的过程是忍耐,希望及早从痛苦中解脱,一旦解脱就以为舒适是幸福。但最后还是要不断溺水。

性爱模式:学习的过程是约会和前奏,当我们找到追求的答案时,就好像性高潮一样。

——樊登解读《幸福的方法》


在我看来,学霸至少分成两种:“痛苦型”学霸和“快乐型”学霸。

不同种类的学霸,在学习之余的消遣方式也不同。

不同的消遣方式,决定了他们能走到怎样的高度。

01

先从“痛苦型学霸”说起。

本人不才,大学期间应该勉强可以算作一个“二流学霸”。

从大一到大四,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专业前十以内,几乎拿遍了各种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专业奖学金。

大二开始做班长,大三做吉他社社长,大四顶着校“优秀毕业生”的头衔毕业,被特招进入家乡安徽的一家事业单位(有编制)。

我的学习之路看似顺风顺水,并成为家长、同学、朋友口中的学霸。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后,我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整个人开始变得无比懒散,每天下班之后就是打球、刷剧、聚会,工作上不思进取,成为了单位里最平庸的一员。

2013年初,从同学那里得知江苏的公务员收入比较高。于是我再次发奋图强,决定考过去。

同年,我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江苏某中央直属单位。

这让我兴奋了好一段时间。“学霸”的形象也在周围人的心中变得更加稳固了。

然而,紧接着,迎来的却是无尽的迷茫和焦虑。因为随后的买房、结婚、生子,现实的压力越来越大,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膨胀。能力跟不上欲望的脚步,痛苦便随之而来。

我依旧是别人眼中的“学霸”,但我自己却无比心虚。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学霸。大学期间,我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拿到奖学金,或者说的更远一些,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我的学习,只是为了分数,而不是为了知识,充满了功利性。正因如此,每次学习的过程都是痛苦的。

所以,每次考完试,都一定要放肆地释放一下。跟同学去网吧包夜,跟朋友出去聚餐。放假回家,更是每天睡到中午,与学习相关的东西一概不碰。

正是这种功利性的、目光短浅式的学习理念,导致我在获得高分,找到工作之后,生活状态发生断崖式塌方,变得不思进取。

如今我才明白自己苦恼的原因:

社会这所大学不用分数评估学生,所以只有分数而没有核心技能的人,很难有所发展。

成为这样的“学霸”,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02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当年上学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最终往往混的不如那些学习普通却足够机灵的同学。

这是因为成功有很多个维度,而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那些埋头苦干的学生,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这件事本身。他们只是更能“忍”受学习的痛苦而已。

而“痛苦”的学习过程,耗尽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所以在有限的课余时间,他们大多会选择那些不用消耗脑力的事来进行放松。比如睡懒觉,比如刷剧,看电影。

这又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往学习之外的其他维度扩展的可能性。

相对来说,那些成绩普通而又足够机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更强,对学习之外的很多事物都有兴趣,接触的维度更多更广,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呢?

答案是,不仅要学,还要快乐地学!

03

社会上还有一种学霸,他们仿佛有用不完的激情,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学霸,我称之为“快乐型”学霸。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就是“快乐型”学霸的典型代表。

图片发自App

宋运辉在上学期间就一直是专业第一。工作后,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专业知识。每天下班之后,当别的工友出去娱乐去happy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来到图书馆,借着昏暗的灯光偷偷学习。

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傻,上班本身就很累了,下班当然要去疯狂地玩耍啊?

可是,对他这种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在玩耍,学习本身就能让他快乐啊。

后来厂子里引进国外设备,他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扎实理论基础,拿出了与国际更接轨的计划。并因此声名大噪,从基层工人,到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到科长,到厂长。

他把学习当成刚需,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对于这种人,荣誉和头衔不是他刻意追求的,但是却一定会不请自来。

把学习当刚需的人,大多都很牛逼。而真正牛逼的人,也大多都是快乐型学霸。

94岁高龄的查理芒格依旧坚持手不释卷,他说“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每天都读书学习,他们就是一个行走的书柜。
比尔盖茨每年至少读五十本书。
李笑来每天坚持写作3000字。

真正的坚持,是出于热爱。

真正一流的学霸,是因为热爱学习,学习使他们快乐。他们会有累的时候,但仅限于生理上、物理上的疲惫。

04

杨振宁先生曾受邀到中学母校做客。

在母校门口,他看到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横幅。

他对校长说“如果不把这个摘下,我就不进校门”。

校长没有办法只能把横幅摘下,杨先生把其中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修改成了“学海无涯乐作舟”。

图片发自App

从小,父母就常对我们说“学习是先苦后甜”、“等上了大学就好了”之类的话。

这些话无不在暗示我们——学习是痛苦的。

于是,我们只能在苦海煎熬,只能负重前行。

很多高考生,在考试结束之后,选择撕书,甚至烧书泄愤。他们对学习已经不能用讨厌来形容,简直是痛恨。

有些高考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游戏,甚至无法顺利毕业。背后都与这种“苦作舟”的理念不无关系。

他们误以为上了大学就“苦到了头”,紧绷的状态被解除,却误入了另一个大坑。

图片发自App

“学海无涯乐作舟”,对于这句话我也深有体会。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在琴行兼职做吉他老师,对于弹吉他这件事,我是出于热爱。最疯狂的时候,我曾连续练琴8小时而不觉得累。

但是若让我做数学题目,写领导发言稿持续8小时,可能会直接崩溃。

作为一名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应该最为了解科研成果的得来不易。多少科学家终其一生也未能有重大成果。如果他们把做科研当成是一件痛苦、乏味的事,那岂不是要在痛苦中煎熬一辈子?

我相信,无论各行各业,真正做出重大成绩者,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热爱!

学海无涯,若以“苦”作舟,那很难走多远。

以“乐”作舟,轻装上阵,才能畅游学海,畅享人生。

————————————分割线————————————

本文是我发在知乎上的一篇点赞量1.6k+的文章,原问题是“学霸学累了会干什么?”

鉴于知乎上有一部分朋友总是说“鸡汤没有勺”的问题。我想说以下几点,也尽量为大家提供一些“勺子”。

1.每个人对鸡汤的定义不尽相同。而且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本人并没打算写一篇鸡汤文,只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关于本问题的所思所想,阐述一下个人看法而已。

我也没有打算写成一篇“纯干货”文章,再说了,如何爱上学习,这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自己也在努力探索中。

本文至少可以为部分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方向。毕竟肯定有大部分人和我一样,以前甚至没有想要把自己培养成“快乐型学霸”的意识。

就这个点来说,如果通过阅读本文而让大家具备了这种意识,这不也是一种“干货”吗?

2.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快乐型学霸”,这本身就是自己的事。而且,可能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果单纯只是想要学方法,那市面上关于教学习方法,教培养学习兴趣的“干货”书太多了。问题是,你愿意去学吗?

所以关键就在这里:如果理念没有转变,没有意识到培养“快乐型学霸”的重要性,那就算给你成堆的干货,也只是一堆废品而已。

因为你潜意识里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它。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3.说一说我本人的方法。

首先,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兴趣。

比如,我个人喜欢弹琴,但是大学毕业之后,急功近利的我曾一度放弃弹琴,因为我觉得靠弹琴赚不到钱。

千回百转之后,我才意识到有一件感兴趣的事有多重要。

于是我重新拾起吉他,继续练琴,继续到琴行兼职吉他教学。

于是,奇迹发生了。我认识了很多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吉他教学也有了起色,还给我带来了一部分收入。

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真的是“有心摘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的理解是,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一夜暴富,永远只能是幻想。

另外,一定要用心呵护你的爱好。它能给你带来奇迹。即使无法为你带来收入,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要不停地折腾、尝试。

因为兴趣这个东西往往是有门槛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习某个技能不感兴趣,是因为我们不擅长。

你尝试的东西越少,产生兴趣的可能性也一定越低。

因为不擅长,所以不尝试。因为不尝试,就不可能擅长。如果陷入这个恶性循环,那找到兴趣点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乔布斯说,keep hungry ,keep foolish。

在我看来,keep hungry就是保持好奇心,多尝试不同的领域。

keep foolish,就是像傻瓜一样去坚持一件事,直到入门,然后慢慢地或许兴趣就会不期而至。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做一个痛苦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