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

4月,多事之秋。

父亲月初回单位,领了一张体检卡,去全面检查了一下身体。

谁都没想到,每天认真梳头500下,每天坚持走路1万步,不抽烟不喝酒的他,领到一张死缓判决书。

胰腺癌。

我妈昨天劳累了一天,为我和娃做了一大箩筐包子,包了一冷冻室的馄饨,洗了三洗衣机的衣服。

刚刚坐车去医院陪伴手术了,我留守家里负责娃(疫情原因,只能有一个陪护)。

我终于有时间静下来一个人在家梳理一下心情。


这十天,母亲的情绪几近崩溃。

我爸也开始哭着交代后事了。

而我,仿佛是不假思索地就知道,我不能垮。

此时,我妈是我爸的靠山;而我,得做我妈的支撑。

所以,即便如此,我依旧去跑了两次步,做了三次瑜伽,看了三次房,带娃去郊外游玩一次。

独自哭了两次。

写下“Can't Change It." ,继续跑,继续学习,继续工作。

因为即便如此,生活还要继续,时间依旧流逝。

或者说,正因为如此,生活变得更加珍贵。

我要更加努力地去热爱,去拥抱生活。

早起的奇迹作者Hal Elrod在他的演讲里说过,在他18-20岁之间做销冠的生涯里,学到了三个字,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三个字就是:Can‘t change it. 

他20岁的那次车祸,30多岁的那次癌症,都靠着这三个字挺过来了。

面对一个困难,一个打击,先接纳,允许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里5-10分钟。

然后问一下自己,发生的这件事情我们是否还能改变?

如果不能,则预估后面的结果可能性,对每一种可能性找到相应的策略。

然后继续move on。

这个方法叫做Emotional Invisibility。

并非说要去隐藏情绪,而是接纳之后,迅速转念。


我不禁在想,如果我知道我的生命在一年内会结束,我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

家里的保险还没完全落实,

我女儿的体检还没做,

我女儿的信托还没有做,

我写给女儿的人生启示还没有完成,

我要整理的育儿原则还没有备书,没法告诉我爸妈和老公如何带娃...

我要传承给女儿的财商思维还没有梳理清楚...

我的遗嘱还没写好...

如果我走了,我的壹到拾合伙人的一对一还剩下两次,可以给我女儿做吗?

我不要在我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没活过。

我们每个人都必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死亡是一种程序。

如果没有死亡,

那么每一种出生都是悲剧。

就因为有了死亡,

才使得我们人类在这种生死之间,在这种七情六欲之间,开始体会到了生的意义。


今天看到有个育儿博主说,

“即便如此”是一个非常有正面力量的词。

当孩子对困难感到焦虑、紧张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会用二选一的思维告诉他/她:你不要怕;不怕不怕,你一定可以;你很勇敢,etc...

这种方法等于说是拿一块布把孩子的真实感受遮盖起来,然后告诉他,你别看,你不看就等于它不存在。

但是,为什么不能用一种共存的思维呢?

就是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很害怕,你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也有过害怕。

但是即便如此,你还是带着这个感受,完成了你应该完成的事情。

家长先要正面的接纳孩子的害怕,告诉他,你的担心和畏难是非常正常的。

你担心搞砸了,没有办法面对这个事情,你这种担心,我非常理解,而且非常的合理。

第二点,这个感觉是你的老朋友了, 在之前的某一次,你也遇到过,而且你也带着这种感受完成了你该做的事情;

第三点,这种带着焦虑去面对事情的能力,恰恰可以变成你的长处,你不妨再次去发挥它。

我们带着孩子去迎接这种负面情绪,不是拿着一块布去盖住它,或者扭头不去看它。

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不把它看成是障碍,而是把它看成是我们的行囊,带着它一起去接受挑战。

当孩子带着这种正向思维,正念思维的锻炼中,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它的承载能力也是越来越强的。

而这种承载能力,才是一个孩子将来获得成功的基石。

案例:

比如孩子要去一个新的兴趣班之前,因为都是新同学,感到很紧张,家长可以说,

“嗯,是的呢,要是班上的同学都是你原来都认识的就好了呢。” (理解她的感受,共情)

第二步,带着转念:“你之前班上的好朋友,是你原来就认识,原来就是好朋友了吗?”

孩子这时可能会醒悟,哦,那今天班上的新同学可能也会变成好朋友呢。

家长接着说,对,说不定有两个,有三个,更多都会变成你的朋友呢。

周末陪孩子做的超简单彩虹手工

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能够每次都成功地避开了狼群。

而是因为他早早的学会了与狼共舞。



好了,上面的案例可以作为咱家育儿原则之一,如果我不幸走在前面了,希望我爸妈能看到,懂英语的也帮我翻译给老公吧。

从对父亲的病情的情绪处理过程中,居然聊到了这里,也是很发散了。

底层逻辑请参考"the whole brain child" 这本书 (to RS: if you only have time to read one book for parenting, read this one.) 

人类的右脑只会产生情绪,而梳理和处理情绪需要用我们的逻辑左脑来完成。

可是大脑的发育是先右后左,先下后上。孩子的左脑可能要到18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去不断地用语言(左脑训练)来梳理事实,描述感受,接纳情绪,然后完成转念。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我们不断循环往复地去做,靠的是“爱和耐心”。

Love and Patience. 

我想,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小孩,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父亲母亲们,他们现在何尝又是个小孩?


祈祷父亲今天的手术成功。

大声喊一句: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这一次,让我来做你们的靠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