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乐观

最近翻看了之前的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籍笔记,结合这些年自身的实战,发现真正做投资时,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大部分是用不上的。想起查理芒格也讲过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很软的学科,不像数学物理那么硬;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几百年前牛顿的苹果往下掉,几百年后的今天也一样往下掉,不会飞上天去,说白了就是这些自然规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都非常软,往往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有效,或者只是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才有的一种现象。但去除掉那些不实用的理论后,是否还存在一些比较硬核的规律呢?我想应该还是有的。

理性

供需规律

供需规律可能是最基本也最简单实用的规律了,但正是它的简单基础,导致它经常被很多人所忽略。都说供需决定价格,人们对价格的理解通常还是停留在以货币标价,就是说需要一个第三方的东西(即货币)来表达物品交换间的供需关系,而非直接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待交换价格,毕竟人们一开始想要的并不是货币,而是要交换的物品。

如果从更纯粹的物物交换的供需角度来看,价格无非就是供需交锋的一种边际现象;比如说一个养鸡的和一个种苹果的,彼此都想要对方的东西,在市场的供需博弈中达成交易意愿用1只鸡换10个苹果,这时可以说一只鸡的价格是10苹果(苹果变为计量单位),而一个苹果的价格是0.1鸡(鸡变为计量单位),但现实中没有人会这么做,因为这样的话交易范围无法扩大;所以需要一个第三方大家都认可的东西来充当价值媒介(或称一般等价物),可以看出这种价值媒介首先就必然是一种共识。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法币就如同一把价值标尺,起到价值度量的职能,其它所有物品的价格都由这个标尺表示;久而久之这个标尺也变成一种如空气般的默认存在,人们的思维就都被框在这个标尺内。大部分人都无法跳出这个标尺看问题,在法币常年超发的情况下,基本等于说这个标尺本身就出了问题,如果还在这个标尺框定的世界内看问题自然就会有很多困惑,活在里面也会有种莫名的压迫感与窒息感。但如果有一天跳出这个标尺框定的世界后,看很多问题自然就清晰很多;也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东西可以作为一种绝对存在而去丈量其它物品的,但为了大规模经济协作还是需要寻找到某种共识的锚定物,这也是为什么金融体系天然就需要某种本位制。回到供需关系的本源,更应该关注的是交换的供需两端,而不能被那个无形的标尺限定了思维。

乘数效应

看过经济学类教科书的人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诸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乃至国际贸易。如货币在银行系统中的派生,就很好的体现了乘数效应;再到个人生活或工作中的投入与产出回报,也同样存在乘数效应。其实乘数效应背后是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它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为因果),这也是经济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最重要地方;也解释了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什么指标是一直有效的。

乘数效应背后的概念其实就是索罗斯一直强调的反身性,索罗斯说:“在认知和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自反联系,这是一种起初会促进自我强化、但最终会导致自我击溃的过程,或者可以说这就是泡沫。每个泡沫都是由一种趋势和一个错误的概念以自反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再如一个经济函数等式两端的X与Y,X不仅决定了Y,Y还会反过来影响到X,进而产生一种螺旋式推进的结构。经济的扩张也表现为螺旋式的,在信用货币体系中会直接体现为货币的扩张(如M2数据的不断增长),但到底是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还是货币的超发刺激了经济增长,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搅在一起的。

索罗斯说的话我都爱听,比如非常经典的一句: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这句看似“不正确”的话,如果没有一定生活阅历是很难理解的。这句话为投机者所推崇,但可能也是很多价值投资者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秘密。现实中不存在左脚踩右脚可以升天的,但在金融的世界中经常就是左脚踩右脚,索罗斯称之为金融炼金术。问题不在于左脚踩右脚有没有问题,而在于背后推动这种螺旋式结构的推力有多强,这些推力可以是某种国家强权,也可以是某种信仰,甚至是生命力。

乐观

随着年纪渐长,就越觉得人应该活得纯粹点,重要的规律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但一定要内化,如果看了一堆书学了一堆知识后无法内化,基本就等于白看,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知识如果不能落地,那就如同一个空想范畴而虚浮在空中。投资也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点,从简单的公理式规律出发,逻辑链条足够简单才不容易出错。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经验主义的,而不是逻辑主义的,经验主义并不是不好,只是在遇到以往没出现过的事物时,总是习惯用过去的某些模式去套它,而没有验证其逻辑合理性。

以股票为例,这些年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之所以做股票,并不是他真的懂,而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玩,让他产生了一种熟悉感和安全感,仅此而已,都是非常感性的层面。我自己从2017年开始就清完所有股票,因为我发现很多股票自己真的看不懂,影响股价的供需关系异常复杂,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技术指标,其有效性与确定性实在太低。从难度上排序我认为至少应该是这样的:股权投资 > 自己创业 > 价值存储。股票要做好的难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偏偏那么多人一上来就喜欢挑个地狱模式,那亏损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了,哪怕是盈利了如果跑不过那台永动式印钞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年在研究BTC与区块链的过程中,让我打通了一些金融底层比较关键的认知,应该感谢中本聪。每个时代总会形成一个时代的共识,它会把人们都裹挟进来从而产生巨大的需求,比如国内的房产多年来就是一个很强的共识;然后当一个时代的共识饱和后阻碍新一代年轻人的发展时,年轻的一代自然又会慢慢地形成新的共识,如此周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去抓住那些还在茁壮成长时期的共识。我跟挺多朋友讨论过共识的概念,也讨论过屯BTC比做股票简单多了,他们都不以为然,所以我还是想分析下选择BTC本位的逻辑:

  1. 社会共识

    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并没有使人们更加融合,反而是促成了更多不同的圈子文化;不管是玩潮玩的、炒鞋的、喜欢屯茅台的、炒股、炒房、B圈或NFT,都是各个不同的共识圈,现在只要你能想到的爱好,基本都会有一个圈子存在,只是大与小的问题,消费主义想要营造的各种品牌本身也是在试图构建一种共识而已。

    BTC作为B圈的定海神针,本身也是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共识,BTC从来都是一个社会共识而不是什么技术共识,技术只是实现手段。在2017年BTC区块大小扩容争论后出现了多次硬分叉,当时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其实BTC只是一个名、一个符号;它并不是固定地指哪条具体的链,而只是与超发的法币相互对立存在的一个符号,市场本身就会自发的在激烈竞争中选出一条最具共识的链,然后把BTC这名冠给它;金本位崩塌后信用货币体系一直缺锚,它只是人们积压了这么多年后形成强烈反扑的一种共识。

  2. 供需关系相对好确定

    价值存储的需求

    由于法币的膨胀,从需求端上看主要就是价值存储的需求,先看下什么是价值存储?传统的价值存储方式是将现在的购买力存储或附着在某种标的物上,以待未来可以释放出来;这就需要考虑到这种标的物是后来人也都要认可的,而且在未来释放时也必然是要靠后来人来埋单的。典型的价值存储标的物如房产、古董、稀缺类高端奢侈品、茅台等,例如古董就是很好的跨越长时空周期的一种价值存储标的物,很多古董本身就凝聚了很多民族文化认同、意义、接受习惯、思维习惯等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内涵。这些标的物基本上都满足了人性的一些底层需求,越底层越好越绕不开,而且这些标的物也必然代表了一种跨较长时间周期的共识,所以BTC作为一种社会共识本身就可以满足价值存储的需求。

    有价值支撑的稀缺性供给

    世界本就是悖论的,被很多人诟病的消耗大量电力资源的PoW(Proof of Work)挖旷,是真的可有可无的吗?先看看没有PoW挖旷会是什么情况,被山寨B割过的人都经历过一种瀑布式体验,想不明白为什么价格能砸的那么低?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家项目方的B就是没有成本的,无论价格多低,卖出多少都是纯利润,这就类似股市的财富转移,韭菜的财富被人轻松转移走了。一个B如果没有算力支撑,这时的模式就类似风险投资的早期股权,但是没有任何健全的约束与监管机制,所以为什么山寨B会把韭菜割得没那么凶。

    很多机制背后都有它深刻的作用,区块链的B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种新的财富分配系统,只有通过消耗大量算力来提高获取的成本,这个分配系统才会比传统的分配系统更为公平。而且根据BTC供给的4年减半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取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为什么算力才是BTC的最大价值支撑。

  3. 世界的不对称性

    人一辈子真正重要的机遇不会有很多,古语有云:小钱靠挣,大钱靠命;当命中的机会出现时,能不能把握住最终还是看个人的认知与执行力了。不同流派的人都阐述过相关概念,如芒格所言: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巴菲特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打卡理论: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以打个20个的投资决策卡,每作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用完为止。再如索罗斯的专攻要害: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而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当年索罗斯狙击英镑的传奇故事中,基金经理德鲁肯米勒在犹豫应不应该压上所有钱时去问索罗斯,索罗斯认为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机会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不是应该压上所有钱,而是应该压上所有能搞到的钱。”最终他们加上杠杆,押上重注,并大获全胜。

去年无意中翻到一本神奇的书《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一开始觉得这书名不咋地,但翻完后发现这人确实很厉害,为什么一个农民可以做把期货做得那么成功,那是人家真的懂农产品,至少是对特定农产品的供需两端信息调研与掌握到了极致。这世上没有哪种投资就一定比另一种风险高的,其实所有东西只要自己不懂的风险都高。价格或者价格波动都只是表象,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是需要做很多研究,探寻很多底层的客观规律与信息来提供理性支撑,只有扎的够深,在面对波动时自然能够坦然面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