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自己组织的知识分享会上,分享了自己阅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一些感受,就其中3个方面结合时事简单聊了下。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
这里,我把简单整理后的分享文稿发出来,请你看看这本书是不是像我认为的那样。
先对这本书做个简单介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由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于1895年出版,距今已有126年的历史。该书出版一年内,就被翻译成了19种语言。在中国影响极大,如今中文版就有近20种版本。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群体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解释群体行为和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古斯塔夫·勒庞被认为是系统性的群体心理学研究先驱,但同时,也被认为是站在精英阶层的视角,审视和剖析大众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
这次在分享读后感时,恰好结合到了当时最热的BCI事件来谈。
该事件其实就发生在上个月,3月25日,但舆论场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件很久远的事。
让我们简单回顾下:事发当天,微博上有人爆料,BCI组织就中国新疆劳工问题污蔑中国。随后,由“共青团中央”官微发起了,主要针对H&M等加入BCI机构的品牌的抵制活动。线上高潮阶段是各路明星陆续取消相关品牌的代言。(4月15日,BCI官网已经下架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
我坚决拥护国家反制那些污蔑我国人权状况,赚我们钱,还砸我们棉花饭碗的行为。那么此次事件,为什么能和读书分享的内容关联上呢?
因为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个非常令我在意的点——时间。
查下网上公开资料就会发现,路透社早在2020年9月8日就报道,美国禁止从中国新疆地区进口棉花和番茄等农作物产品,理由是当地涉嫌强迫劳工生产。次月,BCI便在其官网表示暂停在新疆地区发放许可证,随后多个品牌也发表声明抵制新疆棉花。
为什么去年9月的事件,会时隔半年在今年3月集中爆发,并在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主要开刀对象,是瑞典的H&M?类似的,在去年7月,美国将中国公司欧菲光列入实体清单后,苹果就将其剔除供应链,导致其经营困难,而苹果就没被大规模抵制?
带着由时间点所产生的种种疑问,接下来就分享我阅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主要针对其中3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个方面,关于群体的情感与道德观。
1、群体的情感
群体在情感方面,是无意识的,不会深思熟虑,取而代之的是冲动、易变。所有的刺激性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
比如群体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左右。这里的暗示包括了神话和故事,它们的影响甚至大过事实记载。这一特点,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都适用,无论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举个栗子:从民族角度看,我们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放眼世界也是非常强的。尤其是汉民族,提到“华夏”就会感到自豪。而问到个体对“华夏”的定义,则答案很模糊,是部落名?是文化?还是信仰?相似的还有学术界并不认可,但民间相信的“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等等。
2、群体的极端
群体的情绪,是单纯且夸张的,表现出来就总是极为简单,又极端,而且负面情绪居多。
这种夸张而极端的情绪,在历次网络事件的舆论走向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最近成都女子餐馆劝阻男子抽烟,被恐吓并泼液体一事。舆论从一开始集中攻击男子室内吸烟,到后来发现女子有支持港独嫌疑后转向攻击该女子,直至其微博帐号被炸掉无法被搜到,行为简单又极端。每一次新信息的“反转”,也会带来舆论立场的180°反转。
3、群体的道德观
因为感情极端化,群体在道德讨论时,也容易极端化。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的更高尚(如不计名利、献身等等)或者更低劣。
又因为群体的情绪和道德观总是单纯且夸张的,爱走极端,不容许怀疑和不确定,所以群体形成了偏执、专横和保守。
很多话题,在越庞大的群体里,就越非黑即白,容不得半点讨论或质疑。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让梨人士、“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就因为提出了《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导致其在民间威望尽失,最后被早就看他不顺眼的曹操,以“不孝罪”为名,满门抄斩。
第二个方面,关于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的抽象思维。
1、群体的观念
前面提到群体是无意识的,情绪是夸张且单纯的,所以能够影响群体的观念,也只能是绝对的、毫不妥协且简单明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群体。书中还提到,越是高深的观念,就越需要经过改造才能被群众接受。
观念的社会影响力,与它是否包含真理无关。而无意识的群体总是缺乏批判精神的,所以相互矛盾的观念也能够并存。
这段我觉得有道理,但首先想到见风使舵的群体(同时支持两种不同观点,哪个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哪个)和这里描述的情况并不相同,自己一时也想不出好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什么案例可以分享?
2、群体的理性
以上内容都表明群体是感性的,不受理性影响,顶多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所以群体容易把表面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这里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地域歧视/刻板印象,比如常被大众拿来开玩笑的,提到上海人就排外,提到河南人就井盖,提到内蒙人就骑马,提到成都人就是钙!
低下的理性程度,使得群体只能接受表面相似或连续的观念。
比如在动员大会等公开演说里,要把某种观念灌输给听众群体,促使他们行动,就要使用大量且重复的简单陈述+有号召力的词语。最典型的就是“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法西斯最原始的口号,主要表现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这在电影《浪潮》里有最直观的表现。这部分也涉及到咱们后面会提到的领袖及其演讲部分。
3、群体的想像力
群体有着强大的想像力,这点可以从之前,群体容易受神话和故事的暗示所左右看出。而这些想象之间,可以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
比如“中国传统神话”就是不断融合丰富而形成的,很多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原型就有印度教神话中的猴神哈奴曼。如今,孙大圣的形象早已融入到我们民族群体的血液之中,无论是之前大受好评的原创国产电影《大圣归来》,还是继续解构再创作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
这些想象,源自受到神奇事物的感动,比如神话和故事,它们也是文明的支柱。而国家、君主、政客的权威,都建立在群体的想象之上。
国家的概念源自人民的想象,地理版图、年号、法律的改变并不影响;
君主的权利来自神的授予,黄金家族的血统毋庸置疑;
政客的号召来自其描述的未来美好生活,即便这种承诺并不总是兑现。
关于想象力的讨论,我又发散了一下:
1月28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此答复经澎湃新闻报道后,引发热议。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中,究竟什么才是阳刚之气?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校园中,那些通过霸凌他人,以求体现自己强大,进而想获得群体认同的人,他们是不是就比受他们欺负的人,更有阳刚之气?
在分享会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种通过欺负他人而展现的暴力,就是阳刚之气;也有人认为,哪怕一个文若阴柔的男人,当他对妻子承诺“我养你”时,就是阳刚之气。
这是关于群体想象的一个疑问。
第三个方面,关于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需要领袖
在群体理性的部分,咱们提到了领袖及其演讲的影响力。作者认为群体天生就有让头领统治的本能。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只有领袖能够使群众有所信仰,并把他们组织起来。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川普——他被美国的极右翼、白人至上主义者所认可,最终成为了一面号召极端主义的旗帜。这些群体的各种极端行为,一再刷新大众对美式民主的认知。
书中提到,领袖一定要是一名实干家,而非思想家;要是一名兴奋乃至癫狂的行动派,有坚定的信念,对他人轻蔑或无动于衷,甚至对自己,也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头,关于作者生活的环境。作者生活时期的法国,是见证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专政后的法国。
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法国人民,历经艰辛万苦,争取到了自由。而作为群体,他们的极端狂热,却导致了之后雅各宾派的恐怖专政。此后,为了自由而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人民,又再一次轻易地,甚至心甘情愿地将夺回自由,交给了拿破仑,又一个专制统治者。
一再为了自由而选出独裁者,群体情绪的极端和矛盾的统一,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咦?不知道这算不算群体能让相互矛盾的观念并存的案例?)
2、名望是领袖获得群众信仰的基础
关于领袖,他们需要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这是他们得到服从的条件。
名望,正是领袖最重要的权威基石。名望是某人、某著作、某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可以麻痹我们的批判能力,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
这一点,在咱们中国的经典古籍《论语·子路》中就提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认为:于君子而言,名分不正,说起话来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所以在我们的世界观里,有名望和头衔的人,很多话也就毋庸置疑。相反的,前文制止男子室内抽烟的女子的遭遇,也是印证。
书中将名望分成了两类:先天的名望&个人的名望。
- 先天的名望,可以是称号、财务、名誉,他们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
- 个人的名望,也就是后天的名望,独立于先天名望之外,可以是一夜英雄、一夜成名的人。这种后天名望,相较于先天名望,是脆弱的,来得快去得快。
书中强调,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但“成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缺少成功,名望将会很快消失。但一个人,不会永远“成功”,所以为了让群众敬仰,领袖就必须同群众保持距离。
而这,也正是很多“偶像”的做法。
3、领袖的动员手段:武断、重复和传染
【武断】——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推理和证据,这是有效地让某种观念进入人群头脑的办法之一。
比如川普反复称COVID-19为“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获得大量支持。
3月24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病毒例行报告会,明确提出,新冠病毒源头与中国没有关系。而美国联合日本、以色列、丹麦、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其他13个国家,联名对世卫组织的调查结果发出质疑。其后,来自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24名国际科学家与研究员在4月7日发表公开信,指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所作的新冠病毒溯源调查报告未对疫情源头提供可信的答案,因此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调查,就算没有中国参与也可以。
不管承认与否,“中国病毒”这一简单粗暴的口号,在西方部分群体心中已经扎根,甚至成为他们今年对亚裔施暴的理由之一。
【重复】——不断重复断言,措辞尽量不变。
这里的不断重复,措辞不变,结合前一条武断,再次印证了够影响群体的观念,只能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
【传染】——就是让群众忘记断言的源头,对此深信不疑。无论情感或行为,哪怕是模仿也算。
比如咱们刚提过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口号“团结就是力量”。这个口号,早已是我们人人认可,传承至今,毋庸置疑的。至于其源头,并不重要。
最后,书中提到了传染是相互的。传染也会从社会下层向上层蔓延,且无视个人的利益和意识。民众接受的每一种意见,最终都会成为普遍意见,在社会扎根,无论多么荒谬。
所以很多偶像也小心翼翼,因为说不定哪天他的某项行为改变,就会遭到粉丝群体的抛弃乃至反噬。比如某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偶像,光是宣布恋情,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哗然,遭到粉丝群体的抛弃。
回到本文开头,面对某些事件中的局部疑问,群体往往视而不见,急于表明立场。
所以个体在响应群体号召,发起抵制行动之前,需要想一想:
① 任何行动,都要先明确目的,量化评估检验标准。如果要抵制,就先明确抵制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评估检验抵制效果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
② 抵制行动,要先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厘清责任后有的放矢,切忌伤及无辜。
分享会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我想到的是:有意识地与群体保持距离。
这个距离,是从物理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