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定需求优先级 |产品笔记

分析产品时记得问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从利益相关者、问题、解决方案三个维度思考。

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资源优先级?

三要素模型

首先要注意避免毫无价值的正确。有些事情看起来正确,但是做起来其实无关痛痒,浪费资源也是一种懒惰。

主要从三个角度衡量需求的优先级:

1、规模:即潜在市场范围。可以根据某些切入口去估测某项服务的规模天花板,逻辑推理要通顺。不同的推测角度可能结果会有差异,重要的是有完整和健全的逻辑链条。

2、频率:需求发生的频率,例如吃饭和求职相比。频率低的问题可以策略性地选择暂时不去解决。例如更换会员ID。

3、强度:需求的重要性和影响度,例如求职和吃饭相比。正反面去评价,满足了这个需求用户会开心吗?会有多开心呢?如果不满足,用户会有多痛苦呢?

*4、主观可达性:不能简单地从以上三个要素去推算。

另外,规模、频率、强度要素都会随着时间、基础设置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描述规模、频率和强度的时候,得到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探求结论的过程,它背后是产品经理对自己产品定位的深入理解,还有对用户、场景的理解,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理解。还会包含产品经理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判断。

价值曲线模型

1、罗列利益相关者和他们的感知价值:围绕一件事情,列出所有利益相关者,把自己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他们能够感知到的价值和问题。

2、对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将上一步的问题做个排序,排序规则和业务方向和目标用户相关。

3、将问题指标化拆解:将模棱两可的形容词指标量化,多用数字和名词。还可能将指标拆解,指标的颗粒度可能是变化的。

4、整体权衡和排序:从业务上判断目标人群的目标问题是当前的瓶颈,抓住业务重心和方向。在解决优先级最高的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损害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5、综合考虑解决方案:考虑成本等其他因素,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以上,注意不要迷恋分析工具,把更多精力花在深入思考上。


这是黄西西的第1篇产品笔记。上课需要做笔记哦,learn from邱岳。

你可能感兴趣的:(排定需求优先级 |产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