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马克思《资本论》的《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法)

托马斯.皮凯蒂是继卢梭、马尔萨斯、李嘉图、马克思以及库兹涅茨、斯蒂格利茨、阿明之后研究人类不平等领域最大一个专家,并且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一,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的发表,经过几十年的讨论,促成了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

《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在第一条中:在权利方面,人人与生俱来而且始终自由与平等,非基于公共福祉不得建立社会差异。

第二,在马克思之前,研究不平等问题没有上升到成套经济理论层面。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充分阐明了造成不平等的深刻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当时宏观经济学还没有建立,马克思只是在微观层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第三,库兹涅茨通过100年的经济数据统计,引入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在1955年公开发表名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这使得“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库兹涅茨建立的第一个美国国民账户数据库和第一个历史序列不平等测量模型来分析不平等问题,给本书作者很大启发。

在这之前,许多经济学家在数十年对于收入不平等的讨论中,从未采用过任何数据或不同时期相互比较的方法。

第四,斯蒂格利茨提出了资本主义不平等发展的几个问题。

占全球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财富,并且这个趋势在加大。

所谓的发达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建立在主权债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基础上。

提出加大福利社会政策力度,这个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第五,阿明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和外围资本主义的学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资源控制、科技专利控制剥削外围资本主义国家。

第六,本书的内容和框架。

本书作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一方面研究不平等的水平本身,另一方面也关注不平等的结构,即社会群体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来源。

和马克思创造了剩余价值率这个指标一样,皮凯蒂创造了资本收入比率这么一个分析工具。当然了这个指标是宏观的。

通过收集和比较不同时期的估算值,将分析回溯到18世纪早期,来观察工业革命与资本历史的相关性。

第一个结论,财富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是慢慢增加的,但中间有两次世界大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洗牌。

第二个结论,也是本书的核心: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此外,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历史会怎么演变取决于社会如何看待不平等,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制度去衡量和改变不平等。从现在看财富的两极分化远远大于趋同效应。

数学公式,例如α=r×β(资本收入比重等于资本收益率和资本/收入比的乘积),或β=s/g(资本/收入比在长期内等于储蓄率除以经济增长率)。

r>g(这里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

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更高的储蓄率和更低的增长率会带来更高的资本/收入比(β)。

国民资本=农地+住宅+其他国内资本+净国外资本

资本收益率是由以下两种力量决定的:一是技术(资本有什么用处?),二是资本存量的充足度(资本过多会扼杀资本收益)。

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r>g

本研究的总结论是:如果放任自流,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经济包含强有力的趋用力量(尤其是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影响),但是它也包含强大的分化力量,这将潜在地威胁各民主社会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社会正义价值。

不等式r>g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个不等式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逻辑矛盾。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这样一来,过去积累的财富要远比未来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

有4%~5%的平均资本收益,r>g可能将再度成为21世纪的准则,就像它曾经贯穿历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一样。可惜现在发达国家这个比率已经6%以上水平。

第七,本书的结论。

一,马太效应在增强,以资本赚钱永远比靠工资赚钱来的快。

二,科技发展带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

三,现代战争的发生几率很小,财富通过革命等非常规手段洗牌的可能性比较渺茫。增加了房地产的财富增值保值作用。

四,本书作者提出征收资本累进税有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是控制资本得利有效手段,配合高额的累进遗产税能收到缩小不平等差距的作用。

五,不平等造就了强大的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国际游资是各国主权信用危机的主要制造者,要防止他们颠覆脆弱的国民经济,尤其是小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媲美马克思《资本论》的《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