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远“惯不坏”关键你要这样带!》精华解读

【日】佐佐木正美

现年82岁,超过45年儿童心理临床经验,曾在东京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精神医学临床训练,毕业后任职于日本国立轶夫学园,东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科,同时作为儿童临床医生,在小儿疗育咨询中心致力于区域医疗。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图片发自App


Part A.

过度保护vs过度干涉

过度保护,即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被宠爱(“宠爱”是指妈妈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按照孩子所愿,恰如其分的放在他身上),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这种自信是自立的原动力。“自立”并非是“不求人”,而是指有能力构建“我有事时求你,你有事时求我”的人际关系。人们只有在得到他人赞赏时,才能感受到自身价值。

越是“做错事”的孩子,越需要温暖的怀抱。每个人都具有攻击性,欲求不满越强,攻击性就越大。对孩子而言,欲求不满一般表现在故意捣蛋、不讲道理、爱发脾气、时常哭闹,或是过于黏着妈妈,等等。

“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共享时光”是“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本源。心甘情愿地去陪伴孩子—想着“孩子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当孩子有情绪哭闹的时候,妈妈要温柔的抱紧她,对她说“妈妈最喜欢你了!”“妈妈的小宝贝!”并且只能说这些,(“别闹啦!”“乖乖的。”这些话都不能说)不能提大人的要求,只一味的跟他说“妈妈最爱你了!”并且抱紧他。

Tips:“选择性缄默”,具体表现为言语器官和智力发育无障碍,却沉默不语的症状,在某些场合不开口说话。保持缄默的孩子多是感情细腻、敏锐的孩子,所以他们能感知父母的期待,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疼爱他们。

Tip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当某种经历过于艰辛、痛苦的时候,我们很难将它忘得一干二净,偶尔触景生情,仍会感到痛苦,这种情况就是PTSD。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的小创伤,然而“遗忘”是老天赋予人类的最大恩惠。只不过“遗忘”并不等于“记忆消失”。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曾说过,“人即使拼命学习,很多知识也会忘记。但是不学习和忘记,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同样,“没经历过”痛苦和“忘记”痛苦,两者似是而非。人们为了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会把痛苦放到“无意识”的深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忆已经消失。让孩子忘记“心灵创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和朋友玩的不亦乐乎,“与朋友分享快乐”的体验是诊治PTSD的最佳疗法。

过度干涉,掐断自立萌芽,外在过度的语言赞美和物质奖励或批评,使孩子在意他人评价,迷失自己。易引发“拒不上学”、“厌食症”(通常小时候十分老实,没有经历过反抗期)“表扬”也是一种传递父母价值观的讯息,它也制约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孩子在家庭中多多尝试失败,并给孩子营造出失败也无所谓的宽松氛围。

Tips:教育孩子懂礼貌等是为人父母的义务;而按自己爱憎好恶干涉子女—“时间不等人”“为了将来着想”,大人固执己见,揠苗助长,次数多了,都是过度干涉。过度干涉则是“溺爱”。

Part B.

自律在“守候”中培养

“自律”,指自主决定个人事务的能力,父母若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的自律性就无从谈起。

在父母的等待中,孩子判断和确认自己的能力,自问“能”或是“不能”,能就去做,不能就放弃。这就是所谓的“自律”“自制”能力。这种行为不断积累,孩子内心深处就养成了自我控制能力。相反,“你干什么呢?”“别磨磨蹭蹭的!”整天这样挨父母批评的孩子,根本无暇培养自制力和自律力。在贬低中长大,被“没有耐心”“容易烦躁”的父母养大的孩子没有自尊心,无法充满自信地做事情。

当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充分地“守候”孩子,这点至关重要。任由孩子决定自己成长的步伐,父母静待花开就好。

Part C.

多子女Vs独生子女

多子女

不用每个孩子一碗水端平,要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然后给予相应的帮助。

父母应把每个孩子当作独生子女看待,琢磨和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而非比较他们的优劣。

保证一对一独处时间,父母的爱和想法,在一对一情况下才容易沟通。孩子一起呆着的时候,各种要求会蜂拥而至,父母只能逐个听,必然有孩子被排到最后。即便如此,只要保障了这个孩子的“独子时间”,他就会理解父母。

兄弟吵架属于一种“体育活动”,没有好坏对错,家长妄加道德准绳,只能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父母的任务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比如一方哭泣),宣布“比赛结束”—“好啦!到此为止!”无需介入或仲裁,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做些别的事情,转换心情。(如果兄弟姐妹吵架,父母介入跟着发火,非要分出孰对孰错,那就会把具有体育性质的、单纯的兄弟姐妹吵架搅和的变味儿。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向着自己,所以很容易由爱生恨。

大吵一架后转眼又破涕为笑,这种体验意义重大。兄弟姐妹间吵架的意义就在于,孩子能学会“顺其自然的和好如初”,不必说抱歉,这也只有一母同胞才能做得到。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学会在之后的人生中如何与朋友相处;如果独生子女能找到亲如手足的朋友,那就再好不过啦!

独生子女

父母注意莫要过度干涉孩子,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易导致孩子欲求不满,任性妄为,有时孩子好不容易养成的自立也会遭到破坏。

先要建立亲子间的信赖关系,而后孩子才能更好的体验集体生活。“在父母的陪伴下结识小朋友”,父母的帮助多多益善,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多创造孩子与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机会。

Tips:不管学习多好,如果得不到朋友们的认可,他就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条件允许的话,家里可以开放一个房间,邀请朋友任意玩耍;或者帮孩子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外出游玩。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挑选玩伴,父母总不希望自己孩子和缺乏教养、脾气暴躁的孩子一起玩,然而世上既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也没有尽善尽美的人。在生活中孩子学会分辨“美丑善恶”。

Part D.

一切的根本,先照顾好自己

爱自己。人是不能靠一己之力喜欢上自己的。首先,离开别人的认可,不被别人喜欢,我们就无法看得上自己。“自我肯定感”真的很简单,也确实十分脆弱。我们需要正视童年受到的伤害,克服心理障碍,重新培养小时候错过的“自我肯定感”。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哪怕一点点小事,也要为他人着想。当我们把别人的快乐也当作自己的快乐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形成了。

Tips:和丈夫找一个共同爱好,就是一个好办法。不能“同甘”的夫妻也无法“共苦”,从和丈夫共享快乐时光做起。

人的成熟过程没有“跳级”一说,如果某一特定时期还残留着未完成的课题,就会阻碍后来的发展,这种情况不一定只发生在孩子身上。在婴幼儿时期,被别人无条件的接纳,对未来走向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幸的是,即使在婴幼儿期间没有被充分接纳,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得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疼爱、恋人或配偶的关爱,也能补回婴幼儿期缺少的爱,从而逐渐成熟。反之,不管年龄有多大,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爱,即使两鬓斑白也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幼稚。爱已枯竭的人,需要他人的关怀来滋养。

不成熟的父母,无法接受“不能随自己心愿”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只能爱那些听自己指挥的人”。

能够接纳别人,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父母看到敢于和自己唱反调的孩子,会觉得“倍感欣慰”,因为他们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应是这样的。

Part E.

写在最后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脑袋里时常会有这样的声音“这么做,会不会太惯着孩子了?”,所以,这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读完整篇,倍受启发,内心也更加的坚定。大道至简——即“爱就是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永远“惯不坏”关键你要这样带!》精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