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春晚,感触比较大的还是贾玲和张小斐小品里面的前半段台词,有一个情节是,张小斐给贾玲讲了一个“好笑”的方言故事。
张小斐说:
“有一个山东人去广东出差,呆了一个多月,每天都是汤汤水水什么的,实在是吃不惯,正在发懵时候,突然,他看到了一家正宗山东杂粮煎饼,跑过去一问老板,说:老板你家煎饼是正宗山东的吗?老板微微一笑说:这系当然的啦。
贾玲说:
嘲笑人家吐字不清。
张小斐:
不是,妈,您是没听明白啊,你看,他问的是不是正宗山东,结果他一张嘴就说:这系当然的啦,你知道吗?这是广东话。
贾玲:
合理啊!广东人就不能练就一手正宗摊煎饼的手艺了吗?再说了,就算他是山东人,说了一口广东话,这有什么好笑的,乡音是最难改的,一个山东人在广东呆多长时间才学会广东话啊!我一个湖北人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说北京话也刚地道,所以你甭在这拿方言打岔,成吗?
贾玲:
你听到的是她语言上的变化,你看不到的是他背后为了融入这个城市每天起早贪黑的打工,这是多么励志的一个故事啊,而励志却成为了你的笑柄。”
像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就有56种语言,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当地的方言,为了入乡随俗,为了融入这个城市我们也要学习方言,有的人随口就能说4到5种语言。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学习云南方言的时候也经常别人嘲笑,因为自己少数民族,从小都是讲自己的民族语言,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汉族,汉话一句不会讲。
小升初要去乡镇上学,我们乡镇中学是一半汉族一半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单单有一种,至少有4到5种民族,每种民族的语言不一样,根本无法沟通,所以你只能学习汉语才能跟同学沟通交流。
我上初一的时候还是有点自卑,因为自己不会讲汉话,铺床的时候是两张床连在一起,在我旁边的时一个汉族,因为她家的被子太大了,都铺到我这一边了,但是我又不会跟人家沟通,就默许了她那样的行为,那是我第一次吃了不会讲汉话的亏。
虽然被她占据了我的一点点地盘,但是下课我经常听见她天天讲汉话,耳濡目染,自己可以慢慢跟着学,但我还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出来。
后来还有一件事深深伤了我的自尊,有一天我听见班上有两个汉族的同学再嘲笑跟我同民族同胞,原因是他两个听见别人把“吃饭”说成“七饭”,还说了反话“麻烦你帮我捡一下书。”说成:“麻烦我帮你捡一下书。”他两经常听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当时我非常气愤,但我还是耐心听完了他们的对话,他们说的这两种我那是都经常犯,那天我想了好久,原因是我们民族语言没有送气音,比如只有“g“这个音没有“k”这个音,念科学时候“ke”就会读成“ge学”了,就完成不是一个字了。
也是因为这件事,比如别人一听到你说方言话或者是普通话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了,出去外面有一天有一个人讲话也是因为口音问题,我听见别人就猜他是什么民族或者是哪里的人。这两件事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潜意识是:
说不好这个汉话或者是带有太重的口音别人都会歧视你,从那天开始我每次要说话之前都会先去确认一个字的正确拼音还有声调,虽然中间出现次发言不标准的尴尬时候,但是就算是被人指出,自己都是怀着学习的态度,从没有觉得别人是为难。
利用了初中三年我终于可以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别人再也听不出我是哪里的口音了或者哪个名族的了,上了高中又在努力地练习普通话,方言和普通话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同桌是一个从省城过来的转学生,由于她天天跟我讲普通话,让我那个蹩脚的普通话有了一点进步。
直到上完大学去实习,中间再也没有因为语言的问题出现什么事故了,实习时候是因为一个字发音不标准,我差点被淘汰掉,实习时候我选择去了浙江的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实习,他们主要做一个舌下脱敏的治疗。
产品特殊公司要求我们每次跟医生和患者介绍都要说舌下,于是有一个模拟拜访客户还有演讲的环节,都是希望我们熟悉自己的产品,团队成员会相互演练,我们组四个组员都发现我“下”字发音跟“上”一样,xia与shang发音一样,当局者迷,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人跟我提过这个。
我回想以前我每天跟别人沟通,这个“下”字使用的概率那么频繁,这中间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呢?细想一下有那么一两次别人对我讲这个字好像有过质疑,可能当时也知道我的意思了,可能害怕伤害我的自尊吧!但是我发誓如果在浙江之行这次之前被指出来,我是不会觉得是一种伤害,而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
那次几个组员刚刚教我练习的时候,也是很崩溃,怎么教都学不会,最后记得是一个东北组长教我先练习舌头位置,“上shang”发音完,舌头是贴着上颚,“下xia”发音完,舌头是贴着下颚的,最后再他们的耐心教导下,到如今这个发音我再也没有读错。
感谢他们哪些的悉心教导,细想如果没有那次的发现,也许我可能永远改正不过来了,发音不标准真的会带来误解,我刚刚来南京时候,有一次去当兼职,有一个人说他要一本热“牛奶”他发音是“热流奶”,我问了三遍都没有听出来,再问也没有结果,最后没有办法我叫我们主管过来帮忙。后来我主管跟我说南京部分人分不清“n”和“l”的发音,他们读牛奶就是“liu nai”。
后面为了融入南京这个城市我也开始学习了南京话,感觉自己一直再学习语言中,现在跟父母家人讲民族语言,跟同学使用云南方言,跟同事沟通用普通话,虽然上学时候又学习外语,但是忘记得差不多了。
在知乎上也看到很多去工作或者上学,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也自己默默地学习了方言,特别是看到一个帖子关于云南方言的,有的词语你要先去了解了真正的含义才能学,不然发音不标准或者语境不当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误会的。
乡音真的很难改变,如果一个人能说一口他乡地道的方言,第一我觉得他是一个好学的人,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没有刻意去练习真的需要很长时间,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更快地融入当地,入乡随俗,某个词语的发音至少要刻意练习很多遍。
不要去嘲笑别人的口音或者带有地方的歧视。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都该值得被尊敬的,离家到外地工作就已经让一个人没有归属感了,对于外地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尊敬,不应该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议论嘲笑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