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两位圣人袁隆平、孔子,一个解决粮食问题,一个解决精神问题

公元前479年,孔子仙逝,2500年后的今天,袁隆平离开,斯人已去,但我们相信只要还读着他们生前说的话,知道他们做的事,留下的精神遗产,他们就会永远在我们心中活着。


袁隆平、孔子,一个解决了粮食问题,一个解决了精神问题

《论语》博大精深,而又恢弘丰富,一生都受用不尽,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很多,但把握了这三个字,可以基本把握孔子的基本精神。


第一个字,悦,

1.1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雍也第六》)

“悦”的精神,几乎贯穿《论语》中。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可以称作悦呢,它和"乐"有什么区别?其实有三个特征:首先,悦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以世界的整体为愉悦;其次,悦是温和的、可持续的和长久的,和短暂的乐不同。

钱钟书曾说:“快乐快乐,就是很快,所以是快乐”。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知道,孔子他老人家的悦,是和快乐的乐有区别的,其次,人生并不总是板着脸,苦大愁神的。

孔子他老人家其实很会“玩儿”。用他的话说,叫做“游”。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依与仁游于艺

《论语》中最强调:“游于艺”。一个游字,生动的还原了圣人日常的活泼。比如,唱歌。一次听到有个人唱歌很好听,马上跟上去,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之。又如,听到最美的音乐,沉浸其中,连三餐都没了味道。

不仅在艺术上,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常常自得其乐。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算吃最简单的饭食、喝冷水,也有可体验的快乐。


所以,愉悦的人生主要来自于:(1)欲,欲望越合理,精神空间越自由;(2)游,不要所有的事情的如此功利,有时候就得抱着“玩儿”的态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乐趣,甚至,这样学习,常常比苦大愁神的学习,效果和产出更好。


第二个字,学,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述而第七》)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第十四》)

孔子直接公开“夸自己”的时候,并不多见,但是在“好学”上,可一点不“谦虚”,足见是真的好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度是作为座右铭。

“学”也是孔子一生提倡和践行的。学习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人会否认人一生都需要学习。但这次特别想提一个点,也是当今我们需要特别反思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最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学习的内核是为了“成人”;而现在却盛行着“打卡”热,各类圈子嗮照、刷存在感,成为了“为人之学”。其实,这正在偏离学习目的的本意。另外,学习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速成班、21天集训、考试等,真正让自己投入的学习越来越少。

如果目的单纯成了打卡而打卡,为了功利而功利,这会很难体会到孔子所说的“愉悦”和学习的目的。

孔们十哲

第三个字,约,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

12.3 司马牛问仁1。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里仁第十二》)

整部《论语》最讨论一类人:“巧言令色”。

而最喜欢一类人:敏事慎言。或者叫“讷”、“仞”。就是说话慢,不是不过瞎说、空说。

这点太容易理解,但又太难做到了:常常犯的错是,言过其行。动动嘴皮子的确容易,但是真正的做到,那是何其难!所以最好的判断一个人,绝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这就是《论语》把“约”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时时警惕自己,不要夸夸其谈,不要言过其行。

孔门十哲

《论语》博大精深,而又恢弘丰富,一生都受用不尽,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很多,但把握了这三个字,可以基本把握孔子的基本精神。而其中,悦、学、约的精神又是相互内涵的。比如虽然要常常约束自己,但是约和乐又是互相包含的,通过仁链接在一起,“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而一个能沉浸在快乐中的人,也是学习最强的动力来源。


这样看,学字、乐字、约字其实是一体的不同侧面。


在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2500年后的今天,袁隆平逝世,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还读着他们生前说的话,做的事,留下的精神遗产,他们就会永远在我们心中活下去。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今两位圣人袁隆平、孔子,一个解决粮食问题,一个解决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