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考状元注定平庸?

谢谢你用生命中的一个小时来听我唠叨。今天的主题叫学习,为什么讲学习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学习跟领导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一会儿会告诉你。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领导力更重要的话题。

1.学校教育的弊端

我想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这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找到我,他们要做一期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的节目,希望找一些高考状元参加这个节目。我是1988年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他们说很难找到特别有成就的高考状元,找到我。我说你找不到有成就的高考状元很正常。我后来没有参加这个节目,但是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非常短,题目叫做《高考状元注定平庸》。

我说为什么高考状元注定平庸呢?因为学校教育教的很多东西只适用于考试,它不适用于社会。你可能知道英文里有一组词,一个叫school smart,一个叫street smart。我上过两个大学,一个北大、一个哈佛,你知道这两个学校教给我最重要的是什么么?就是它们不能教给我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北大和哈佛有很多毕业生,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默默无闻。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学校教给你什么,而是你学到了什么?而从北大和哈佛出来的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一种重要的能力,叫做“去学习”。这是今天我想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去学习。

什么叫去学习呢?这个去是去掉的去,不是来去的去,字是同样一个字,但是意思不一样。一个管理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包含去学习的话,学习是容易的。你身上已经有了一些习惯和东西,你要把它去掉。我今天讲的是成年人的学习,成年人的学习最难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去学习。要去掉什么呢?要去掉学校教育带给你的危害。

我在领导力课程里讲到了学校对领导力的三大危害,我这里就不重复了。当时我没有讲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学校教育对学习的危害。学校教育危害了你的学习,听起来有点矛盾对不对?

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尽力不让学校教育危害我的学习。这是一句俏皮话,学校教育对学习有什么危害呢?

我讲三点,第一,学校教育让我们在学习上是寻求标准答案。比如说如果我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激励一个员工的最好方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如果你受学校教育危害比较深,你会想是不是胡萝卜还是大棒,还是内在动机,等等等等。

我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看情况。我们要看这个员工的情况,我们要看你所在组织的情况,我们要看此时此地的环境等等。所以说什么是激励员工最好的方法呢?它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如果你受学校教育的危害比较深,你就会觉得这个事有一个标准答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更好的做法是寻求参考答案。寻求什么参考答案呢?寻求经典的参考答案。我们脑子里拥有的知识,你可以看作是世界的一张地图,有的人脑子里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地图,有的人拥有的是一个不太好用的地图。为了让我们脑子里的地图更准确、更管用,我们要去学习,看看其他人有没有更好的地图。

但是你要注意,只有一张地图是危险的,比如说你开车用一个地图,走路用另一张地图。但是学校教育告诉我们,有一张标准的地图在那里,而且他们不承认那是地图,他们告诉你世界就是那样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破除它,我们要寻求经典的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对学习的第二个危害是什么呢?是分科。学校教育是分科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对我们的危害是什么呢?我们到了工作岗位上是要解决问题的,问题是不分学科的,你要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它。学校里是学科导向的学习,工作上就很难转化成问题导向的学习,这是学校教育给我们的第二个危害。

第三个危害是什么呢?是碎片化的学习。这个跟分科有一些关系,因为你分了科之后,你这科学一些碎片,那科学一些碎片。然而,很多学科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模式,有一些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你没有学到它。

退一步,就算是在一个学科里面,你学到的也是好多碎片。我们就拿语文举例,语文这个学科你学到的是什么呢?这个人的一篇范文,那个人的一篇范文对不对,一大堆碎片。你并没有学习到好文章的模式。

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当老师,有一次一个MBA学生跟我说我学了很多课,反正特别多,超过了这个学校规定的很多门,他特别骄傲。我说你不应该告诉我你学了30门课,重要的是你应该告诉我,你学通了三门课。

这一点我想特别对得到的学员强调一下。我觉得得到的学员可能在碎片化学习上进行得比较多,在模式化学习上进行得比较少。

2.元学习

刚才给你讲了第一部分,叫“去学习”,第二部分叫“元学习”。我想问你一个问题,领导力当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如果选一个能力,你觉得是什么?

如果你听过我上一次直播,我给了一个参考答案,叫做:提问,提问是最重要的领导力。现在我想给你另外一个参考答案,叫做学习力,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领导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你看过上次直播的话,你可能记得我讲过管理者三大能力的模型。这三个能力有一个特点,随着你层级的升高,三个能力的重要性在发生变化。层级越低,技术能力越重要,层级越高,概念能力越重要,人际能力一直都挺重要的。

如果从这个模型出发,你说哪个能力最重要呢?有人可能会说是概念能力,因为最高层次的管理能力是概念能力。也有人可能会说人际能力,因为人际能力一直都很重要。但是我想给你一个参考答案,叫做学习力。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种能力,你看到了,是在变化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层级你要掌握不同的能力,那背后的能力是什么呢?学习力。你要在不同的层级学习到不同的能力。

由此发展,我想再给你一个参考答案,在学习力上延伸一步,叫做元学习,就是学习怎么学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教授研究团队沟通,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一个团队绩效的不是你们沟通什么,而是你们怎么沟通。我把这句话搬过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习什么,而是你怎么学习。

今天我想讲三个元学习的技巧,第一个技巧叫做“学通一个老师”。

坎贝尔说,如果你读到一个作者,他讲得很好,怎么办?去读他所有的书,把他所有书中提到的人都再读一遍,看看哪些人都影响了他的思想。

坎贝尔如果你比较陌生的话,那我告诉你,他在美国挺有名的,他一开始是在小圈子里有名,后来成为一些流行文化的偶像,比如说电影导演卢卡斯,就是拍《星球大战》的导演,这个电影就是根据坎贝尔的小说拍的。坎贝尔的建议背后,就是找到这个人底层思维的模式,也就是说你要学通一个老师。

我其实也有类似的感受,比如我自己在管理上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德鲁克,这个比较有名,我就不多说了。另一个对大家来说名气小一些,他叫马奇,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已经90岁退休了,不过还健在(在这次直播结束后仅仅一天,惊闻他去世了,非常惋惜)。他是商学院教授、社会学系教授、教育学院教授和政治学系教授,有人在斯坦福把他称为:一切事务的教授。

因为我研究领导力而认识了他,但是后来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领导力之外的东西。从马奇身上,我得到了三个大师的标准,就是我如果选择老师,我会从这三个标准来选择,虽然不是通用的标准,但是我提供给你作为参考:

第一个标准叫做“鹅卵石人格”,我认为好的老师要像鹅卵石。这句话是我从马奇这儿听来的,我有一次问他,说是不是领导者要谦卑?马奇是这样回答我的,他说是又不是。他说比如我是这样看我自己的,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但是我是一颗坚硬的鹅卵石。马奇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既谦卑又自信,这是好老师的第一个标准。

讲完第二个标准之后,你会更清楚第一个标准为什么重要。我对好老师的第二个标准是π形知识,你可能听说过T形知识。什么叫T形知识呢?就是一横一竖,一竖就是你要有很专精的地方,一横就是你要广泛涉猎。我再加一竖变成了π,因为我觉得光有一竖不够,因为你很容易陷入锤子陷阱。

我在课上讲过锤子陷阱,是马斯洛说的,他说如果你只会用锤子,你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而你如果在两个领域有很精通的地方,才能够掌握不止一个领域的思维方式,你才有可能发现不同的领域背后,其实是有共同的底层思维方式存在。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只懂营销,那就说明你不懂营销。就是如果你只懂一个领域,我并不觉得你真正懂这个领域,因为这个领域必须放在整体环境当中才能看清楚。

再讲第三个标准,叫做3/3/3感受。这就是我对马奇包括对德鲁克等等老师的感受,好的老师是这样的,读他的思想,有三分之一让你拍案叫绝,有三分之一让你似懂非懂,还有三分之一让你完全不懂。我觉得这是好老师,为什么呢?如果一个老师让你完全拍案叫绝,说明你都搞得懂,这样的老师比你也高不了多少。

马奇、德鲁克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当然3/3/3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也可能一半让你拍案叫绝,三分之一让你似懂非懂,还有六分之一完全不懂,你一定能够理解。

请你注意,我刚才说学通一个老师,我没有说听通一个老师。我们在得到学习,听音频,但是,光听音频不够,你要阅读,要读书。学通一个老师,去读他所有的著作,然后把他的著作作为一个线索去读影响他的人的著作,才能真正学通一个老师。

下面我讲第二个元学习的技巧,叫“搞懂一个问题”。

德鲁克说每三年他会选择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专题研究。日本有一个咨询顾问,叫大前研一,你可能知道,他每年都写一本新书,选一个专题研究。

要搞懂一个问题怎么做呢?选一个跟你工作相关的问题,成为它的专家。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我刚才讲的,你不是按照学科导向来学习,而是按照问题导向来学习。你要搞懂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牵扯到很多学科,你就必然要打通很多学科,看看不同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你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一个底层模式,它就会告诉你,原来你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可能也是比较浅薄的,还没有达到探索出底层模式的层次。

这是我刚才讲到的为什么π形知识会导致鹅卵石人格,因为有π形知识的人,他知道我自己搞通了一两个领域,但是还有很多领域我没有搞通,所以我会既自信又谦卑。

我刚才说马奇是好几个学科的教授,但是你知道么,马奇自己说他的兴趣其实很狭窄,他只对几个问题感兴趣,比如说人是怎么决策的,组织是怎么学习的,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很多学科,所以说他才把这些学科都搞清楚。

下面讲第三个元学习的技巧,叫做写好一本笔记。

我之前已经看到,有人说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记笔记,这很好,不过我这里强调的是写,也就是说你不仅要用手机电脑记笔记,而要用手写。

为什么呢?有研究成果说,打字影响到的神经跟用手写时影响到的神经活动是不一样的,后者效率更高。就算这个研究有局限性,退一步,你想想,很多时候你用电脑、手机记笔记,也就是拷贝粘贴一下,那对你的神经活动影响就更小了。

你不但写笔记,写下来之后还要不时复习一下,复习起什么作用呢?建立连接,不同地方学到的东西在一个笔记本里面,不时翻一翻,所有不同的笔记就在你的大脑里连接起来了。

3.模式化学习

下面讲第三部分,模式化学习,我刚才提到,一种叫模式化学习,一种叫碎片化学习。我们应该进行哪种学习呢?回答不要太快,不要被我误导,实际上两种学习我们都要。

大多数人我想可能两种学习都欠缺,但是你是得到的学员,我觉得你进行的碎片化学习一定挺多的,这表示你已经超越了很大一部分人,不过我猜,你可能欠缺一点模式化学习。

我想给你讲两个我自己提出来的悖论,一个叫做管理大师悖论: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

为什么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呢?你想,他既然叫管理大师,那就是很多人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这就叫做一般性;然而,他得让很多人听懂,他必须得说得比较简单,这就叫简单性。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结论,又普遍又简单的东西往往不准确。

我为什么敢这么武断,因为这个不是我提出来的,这个其实是我根据大管理学者卡尔威克提出来的一个模型讲的。他说关于一个理论,我们一定希望它具有一般性、简单性、准确性,但是一般性、准确性和简单性这三者往往不能兼得。

卡尔维克画了一个钟,12点钟位置写了一般性,4点钟位置写了准确性,8点钟位置写了简单性。他说一个理论好像固定了一个位置,离一个性比较近,就离另外两个比较远。那么大多数理论在哪里呢?大多数都在十点钟位置,就是说离一般性、简单性比较近,但是离准确性比较远。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可能都知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比较简单,比较一般,但不是那么准确。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证研究,没有研究出它的准确性。当然,它还是相对准确的,因为你觉得有启发对不对,大家还都在用它。

我给你讲卡尔威克理论之钟是什么意思?有两个目的:

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要的不是标准答案,我们要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往往就是不准确的,但是它一般、简单。

我们刚才讲模式化学习,说道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可是卡尔威克也是管理大师,你刘澜为什么相信他的观点呢?你会注意到,卡尔威克的理论之钟就是一个模式,我们学了这个模式再看很多的理论就更清楚,我是想说学习模式很重要。

下面给你讲另一个悖论,成功企业悖论,也就是一句话:成功企业往往学不会。有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我不知道它的结论是什么,但是我告诉你,我觉得不仅海底捞你学不会,华为你也学不会,谷歌你可能也学不会。

这个地方我想给大家介绍,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来的两个公式,他是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写的第一个公式:成功=才能+运气。

比较有意思的是第二个公式:巨大的成功=多一些才能+多很多运气。卡尼曼是不主张你学成功企业的,为什么呢?他说谷歌属于巨大的成功,它确实多了一些才能,但是它更多的是什么呢?是运气。运气是学不到的。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如果你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文版,里面的公式不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子。它的中文版翻译错了,我不得不读了英文版,这两个公式是我给你讲的这个样子。

成功企业你学不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叫做模式你学不会。你要注意,实际上成功企业的成功不是一个个碎片的成功,它成功的是一个模式,而你学的时候很容易只是学到一个个碎片。

企业有哪些模式呢?我给你一个参考答案,著名学者霍夫斯泰德,他说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企业管理的四种模式,从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权威的集中化,就是说决策权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还是大家都参与;第二个叫做活动的结构化,就是说公司的制度流程是不是比较多,而且大家都得严格遵守。他说从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概括出企业管理的四种基本模式:

权威很集中,但是活动不是那么结构化的,这种企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家庭型企业,中国是这种企业的一个代表;

权威很集中,结构也很结构化的,这种企业是金字塔型企业,法国企业是这样企业的代表;

权威不集中,活动非常结构化的,这种管理模式称为机器型企业,德国企业是这种企业的代表;

权威也不集中,活动也不结构化的,称之为集市型企业,英美企业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你注意,我刚才说的是又一般又简单的理论,所以就不够准确,只是给你一个参考,但是非常具有启发性。而且刚才讲到各个国家,其实每个国家都很复杂,都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只不过家庭企业在中国多一些。

当你学海底捞的时候,海底捞的底层模式是什么?海底捞是家庭型企业,但你的企业可能是机器型企业,那么想学也学不会,碎片拿过来安到你的模式上不一定管用。

碎片化学习,它有三个问题:

没有抓住真正的规律在哪里。因为你学到的是碎片,而不是背后的规律,而且有时候你学到的根本不是它好的地方。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就是这个意思;

就算你学到了对的碎片,拿过来也没用。比如很多时候你学到的是铁锅的碎片,但你想拼一个花瓶;

你学习效率不高,如果能够从模式上去学,我们就能够举一反三。

我举个我的例子,我现在看领导力方面的书,可能十分钟就看完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眼里,书大概就是一些碎片,我已经有了领导力的一个模式,只是找到一些对我有用的碎片,安在这个模式里。

罗素的老师怀特海说的一句话,特别好:智慧增长,知识就会消减,因为细节会被原则包容。他说的这个智慧就是我说的模式,他说的知识就是我说的碎片。所以我们要学习什么呢?我们要学模式,当你的模式增长了,你的碎片会减少,因为碎片都被你归到各个模式里面去了。

4.三环学习

单环学习是在行为上改变,双环学习是在目标上改变,三环学习是在心智模式上改变。我给你一个比喻,我们说把人比作电脑,单环学习有点像软件升级。比如说这个软件本来用2.0版本,现在用3.0版本,把以前的bug修改,变得更好用了。

双环学习有点像换个软件,比如说你以前只会用画图,现在你改成PS了。

三环学习像改变操作系统,刚才两个都是软件的改变,而心智模式的改变像是操作系统的改变。如果你从Dos升级成Windows,就是一个非常牛的改变。

5.刻意练习

(有用户提问,刻意练习是否是个好方法)

刻意练习很重要,你有可能没听说过刻意练习,但你可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这是对艾利克森理论大众版本的解读。他本人对这个解读是不满意的,他觉得好像一万小时变得很重要,其实重要的不是一万小时的时间,而是花时间去刻意地练习。

有特定目标的练习;

专注的练习;

有反馈的练习;

有一定挑战的练习。

不过说到刻意练习,我还想讲讲模式化学习。这里我介绍一个最重要的管理模式,是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模型。如果你学管理,一定要知道,法约尔是一百年前提出的这个模型,他是一个法国总经理,他说管理是什么呢?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在一百年过去了,有没有人超越法约尔的高度呢?我跟你说几个其他人的说法,比如说现在的管理教科书会讲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你听出来了吧?这是把法约尔的指挥变成了领导,把协调去掉了,五要素变成四个职能。

德鲁克是管理学大师,他说管理者要做这样一些工作:计划、组织、整合、衡量以及人员开发。也是五件事,这是不是跟法约尔不一样呢?一样的,为什么?计划、组织是完全一样的,整合是什么呢?他说整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向下整合,一个是横向整合。向下整合是什么呢?就是指挥,横向整合是什么呢?就是协调。他说的衡量是什么呢?衡量就是控制。还有一个人员开发,这是不是新的呢?确实是新的,但是法约尔把它包括在组织当中了,组织是包括人事的,法约尔强调两点,一个是招聘,一个是培训,培训不就是人员开发吗?所以德鲁克只是把人员开发拿出来单独强调。

当然我不是说别人的东西没有贡献,但是听完之后会发现他们是大同小异的,小异的地方才是贡献的地方。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大同的地方,我觉得,你会更好地认识小异的地方在哪里。

回到刻意练习,实际上刻意练习跟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也是大同小异的。为什么这样说?第一个是有目标的练习,那就是计划,计划就是要定目标。然后说专注,专注是一个新东西。第三个是反馈,反馈不是新东西,就是法约尔说的控制。第四个说目标要有一定挑战性,要走出舒适区。

你现在看到小异的地方在哪里了,一个是强调目标要有挑战性,另外一个强调了专注。去掉了法约尔的指挥、组织、协调,为什么呢?法约尔讲的是组织管理,刻意练习是个人管理,个人管理跟组织管理就有区别。你要掌握了模式,也就是掌握了大同,你就能够更清楚地看见那个小异,才能够更清楚的看到刻意练习的思想贡献在哪里。

好,这就是今天我们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以上文字转载于【得到】刘澜的《领导力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高考状元注定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