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推荐】
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不仅需要身体营养,更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林文采是美国心理辅导学和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亲子专家。她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工作长达25年,接触了大量儿童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案例。林文采博士本身也是四个孩子的妈妈,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育儿经历,她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她也通过这一概念,与数十万父母进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育儿难题,得到了父母的广泛好评。
【音频简介】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作者结合生动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心理营养这一概念,同时让我们了解了,如何更好地帮助不同气质的孩子,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行为,发现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最后,我们知道了,想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身体营养,更要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你将听到】
1、什么是先天气质?孩子主要有哪些先天气质类型?
2、如何根据孩子的先天气质进行因材施教?
3、孩子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
4、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
【本书金句】
1、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2、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3、爸爸妈妈良好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4、孩子安全感的基本来源,主要取决于妈妈或者主要养育人的情绪是否稳定,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否融洽、稳定、安全。
【推荐阅读】
书名:《心理营养》
作者:林文采
出版社:上海科学院出版
1
大家好,这一期将为你讲述的书是《心理营养》。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从一出生,父母就开始替他们谋划未来——做营养餐、买补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报早教、学特长、花高价找老师一对一辅导,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父母都觉得,只要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好了,就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孩子,即使考入名校,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有些孩子成绩优异,却因为压力太大,患上抑郁症;还有的孩子因为不服父母管教,和父母关系恶劣,甚至离家出走。这是怎么回事呢?归根结底,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太过于重视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关注。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不同的阶段,孩子需要补充不同配方的食物营养,同样的,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也需要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他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性格、行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像是品种不同的树苗,只有采用了恰当的培育方式,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先天气质;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粗暴的压制,要用科学、温和的方式去引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根据孩子的先天气质,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面对孩子的各种偏差行为,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进行矫正?我们又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读完《心理营养》这本书,你将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林文采,是美国心理辅导学和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亲子专家。她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工作长达25年,接触了大量儿童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案例。林文采博士本身也是四个孩子的妈妈,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育儿经历,她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这本书,作者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告诉我们,如何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进行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纠正偏差行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助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说到这,你一定很想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吧?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
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许多育儿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孩子们有哪些先天气质,我们要如何结合孩子的气质类型,做到因材施教;接着,我们将学习如何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调整、纠正他们的行为问题,提高后天养育的质量;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如何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的生命得到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林文采博士的脚步,学习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呵护孩子茁壮成长。
2
在许多二胎家庭中,我们会看见这样的情况,老大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好,而老二调皮捣蛋,怎么教育都没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问题并不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是出现在父母身上。因为我们默认孩子都是一样的,所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两个不同的孩子,恰巧我们的教育方式匹配了老大的性格特征,所以,老大就成长得非常好。但是,同样的方法却不适合老二,老二就没能像老大一样优秀。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先天气质,想要孩子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所有孩子。在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
什么是先天气质呢?就是孩子从出生时就带有的一种性格倾向。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婴儿单独呆在椅子上,之后让他们做一些新鲜的事情,比如听气球爆炸的声音或是闻酒精棉签的味道,而这些婴儿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然后观察婴儿的反应。
他发现,有的婴儿反应激烈,他们号啕大哭,用力地蹬腿或是挥舞胳膊;有的反应很安静,偶尔动一动,但是完全没有过度反应;而剩余的婴儿的表现则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婴儿此时受到父母后天教养的影响还非常小,所以,遇到新鲜刺激时的反应,几乎都是先天气质带来的自动反应。如果我们想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就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孩子每次看到新玩具或是见到陌生人时的表现,或者孩子是如何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的等等,从而进行判断。
那孩子都有哪些气质类型呢?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以及冷静型,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乐天型孩子,最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他们感情丰富,有同情心,也最在乎人际关系,同时,喜爱享受,渴望别人的肯定、赞美与认同。他们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习惯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缺点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有时会为了一些突发情况,忘记答应过别人的事情。
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敏感而又脆弱,感受细腻深刻。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产生和感受到更多的情绪,然后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激进型孩子,勇敢执着,容易取得成就。这种类型的孩子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目标感强,意志力坚定。只要他们定下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所以他们也非常容易取得成功。但是,一旦是非观出现偏差,他们的破坏力也会十分巨大。
而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极强。他们天生谨慎,温和稳定,擅长思考,情绪稳定,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但是正是因为谨慎,他们做事情也比较慢,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思考。
有的父母可能会问,“通过观察,我知道了孩子的先天气质,又应该怎么根据他们的先天气质来调整我的教养方式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在优势中发展,在劣势中学习。
先天气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人生底色,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身上特殊的优势和劣势,要因材施教。很多家长总是习惯关注孩子的劣势,觉得只要孩子弥补了劣势,他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可是,一味地关注劣势,忽略优势,不仅不会让孩子成长,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发展优势,让他获得更多的价值感与自我肯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可以未来将这些优势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此同时,对孩子的劣势要保持接纳、平和的态度,孩子们就像品种不同的树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人无完人,孩子们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长成了有自己独特性格和魅力的人。
其次,我们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先天气质之后,相应地调整教养方式就好了,不需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认为你是什么特质的孩子,也没有必要以固定的眼光看待他。
因为一旦这样告诉孩子,就相当于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父母怎样看待孩子,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所以贴标签式的养育是本末倒置的,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最后,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给予他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同样是犯错误,面对父母的批评,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乐观型的孩子可能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们比较凡事都比较乐观,更看重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忧郁型的孩子就会放在心里,很久都过不去;激进型的孩子会进行自我反省,直到自己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而冷静型的孩子则会开解自己,不会让自己被批评所困扰。
所以,面对不同气质的孩子,父母采取的方法就要有所区别。这和种花是一个道理,不同品种的花对水的需求量不一样,若是我们对每一种花都浇等量的水,有的花可能会绽放,有的花反而会枯萎了。对待乐天型的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就要学会打温情牌。相比较于直接批评孩子,我们不妨告诉孩子,“如果你这么做,妈妈心里会觉得很欣慰。”这样用积极的情绪来引导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有效果;而忧郁型的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就非常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所以哪怕是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要过多地批评他,而是要反复地告诉他,“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件事情做的不对而已”。
不过,对于激进型的孩子,父母就要学会放弃控制欲,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非常有主见,不喜欢别人控制自己,如果父母管教过严,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抵触和反抗,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人格问题;冷静型的孩子做事情比较慢,建议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慢而批评他,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和理解,反而会变得更加拖沓。
好了,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就不能用僵硬的教育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通过观察,识别孩子的先天气质,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既能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不过,想要让孩子茁壮成长,除了要关注孩子的先天气质,我们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后天养育,二者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缺一不可。
3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解决后天养育遇到的问题,我们将着重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了解一下如何从源头入手,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恰当行为,从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稍不顺心,就骂人、摔东西;在幼儿园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还咬人、打架。一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非常头疼,担心孩子以后会走上歪路。所以,只要一发现孩子这些问题,我们就想马上处理,训斥、打骂,然后看见孩子服软了,我们就觉得问题解决了。
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提倡的,但是要做到温和而坚定。比如,孩子处于1岁半到2岁半这个年龄阶段时,就会逐渐产生独立意识,他会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现一些“捣蛋”行为,比如,把食物洒得到处都是、因为好奇把物品都塞进嘴里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温和而坚定制止他。温和是指我们的语调,不要大喊大叫,凶神恶煞,而坚定则代表着我们的原则和底线。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一些危险和越界行为,我们就要坚定地说不。
另外,作者告诉我们,面对问题行为,只是在当下制止,这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孩子发烧,我们马上就给孩子吃退烧药,却没有去医院诊断一下发烧的原因一样。问题行为也是如此,如果仅仅压制表面的行为,却没有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无法真正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的。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行为问题的源头,然后从源头入手,解决问题。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因有哪些呢?一般来说,一种情况是孩子渴望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原因,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体出现行为偏差,往往是对让自己感到无力的情境做出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他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求助信号,借此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必须得让父母盯着,一旦父母离开,孩子就会走神、在作业本上乱画、或者直接离开座位;还有孩子就爱和父母唱反调,父母越是说不行,孩子就越是要做……
这种情况看似是孩子很顽皮,不服管教,但也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寻求更多的父母的关注,他顽皮行为下面的潜台词是“你多陪陪我呀”。
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随着父母的陪伴更多,显著减少了,那肯定与缺乏关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尽量减少自己在外的时间,多拿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而陪伴不仅仅要注重时间,更要注重陪伴质量。与孩子进行互动,比如陪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或者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家务活。当孩子感受到关心的时候,他们就不会依靠不恰当的行为来寻求关注了。
接下来 ,我们来看看第二种原因,孩子的行为问题,是由于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太多,无法排解。有的父母可能会想,“一个小孩子,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玩儿,能有什么烦恼,哪来的负面情绪呢?”
其实不然,孩子是很敏感的,生活中的很多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导致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比如,被老师批评了一句,或者和小伙伴发生了矛盾等等。但是,导致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父母之间的感情状态,一个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是冷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他的情绪不稳定。因为孩子都是很爱父母的,看到父母争吵,他也会被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另外,当他自己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也不敢主动找爸爸妈妈倾诉,反而是压抑在心里,时间长了也就出现了情绪导致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比如,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控制欲太强等等,也同样会导致孩子心里积压过多的负面情绪。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去处理这些情绪,所以当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就会跟随着自己的本能,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发泄,比如,大哭大闹、摔东西等等,甚至可能给自己或是别人带来伤害。
想要处理由情绪带来的问题行为,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玩耍。因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蹦跳、喊叫,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家庭氛围。一方面与伴侣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另一方面,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他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感到自己被关注、接纳和重视。
好了,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想要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行为,首先在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温和而坚定对孩子说不。之后,我们还要去寻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看一看孩子究竟是因为想得到我们的关注,还是因为积压了太多的情绪无处发泄。只有从问题源头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把孩子比作树苗,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像是给小树剪枝、除草、杀虫的话,除此以外,家长还要注意给小树“施肥”,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孩子必须从父母那里接收到足够的心理营养,才能够真正地茁壮成长。
4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孩子就像种子一样,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和空气,而孩子不仅需要身体营养,他们更需要心理营养的补给。而且,心理营养和身体营养一样,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最渴求的心理营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要在孩子的不同阶段,重点给予孩子那些他最需要的心理营养。但是,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其他时间段就不需要这些营养了吗?当然不是,对于孩子来说,无论什么时候,这些心理营养都能帮助他成长,只不过在特定的孩子的生长周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补足这些营养,会让孩子更有效地发展稳固的人格和能力。
那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无条件的接纳;让孩子确认“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与认同以及学习、认知与模范,也就是说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最渴求的心理营养有哪些。
第一种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无条件接纳就显得更加重要,它是我们给予孩子人生中的第一种心理营养。这是为什么呢?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不会说话,也没有生活能力,所以有任何需求,他们都只能靠哭来表达,而且,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父母。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看到孩子哭,就感到烦躁,甚至因此拒绝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爱,甚至被抛弃,这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孩子后面的成长阶段,父母也要注意给到孩子更多的接纳和爱。接纳孩子这个人,不等于接受他的行为,而是告诉孩子,“无论怎样,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都会爱你,我们会和你一起度过难关。”
第二种心理营养是让孩子确认“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对于0到3个月的孩子来说,从养育者那里得到这样的确认,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确定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多忙碌,只要自己需要,就能做到随时出现”,这个人被称为“重要他人”。孩子希望重要他人可以给予自己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带着这种感受,孩子就会有能力在成人后和他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孩子0-3个月的 关键阶段,他被放在了养育者“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其他的阶段,他对于父母将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迫切。否则,孩子可能会持续对父母的爱感到不满,不管父母怎样做,都会觉得父母不够重视自己。
第三种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在婴儿时期,饿了就能吃到奶,不舒服了能及时得到妈妈的拥抱和安慰。在这个时期,孩子觉得自己和母亲是融为一体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就需要与母亲分离。但是,在分离阶段,安全感的给予也非常重要,妈妈需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到情绪平和,关注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对待事情积极乐观,不焦虑,让孩子感到放松。在孩子做出一些挑战,发表自己的看法,犯错误的时候,要尽量保持一个包容、理解、接纳的积极态度,这样孩子才会产生充足的安全感,认为自己能够从容地迎接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
在前几个阶段,孩子需要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吸收营养,随着孩子慢慢进入到了四、五岁这个阶段,他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外界和自己的互动,所以,这个时候,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心理营养以外,父母给予孩子的肯定、赞美与认同,就是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了。而这时候,来自父亲的赞扬往往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因为父亲是力量的象征,父亲的肯定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所以,如果父亲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很爱你”,“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从而建立自信心与自我认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第五种心理营养,就是为孩子在学习行为、获得认知的过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随着他的生活圈子不断扩大,他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如何处理与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分歧,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等问题都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榜样。孩子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进行学习,获得认知,孩子最直观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的,那么孩子往往就会怎么做。所以,父母一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如果你希望孩子回到家能看书学习,那么自己就不要总是玩手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那么你就要先学会乐观面对生活,总之,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那么我们就要先做到,而这也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我们通过孩子在三岁时候,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就可以看到他未来发展的雏形,而从七岁孩子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孩子成年后的发展状态与成就。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我们应该重视孩子在七岁以前的培养与教育。这个年龄阶段是为孩子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能在此时获得充足的心理营养,随着他慢慢长大,就可以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境,发展出自己的潜力,自由地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看到这,有的父母可能会问,“我家孩子都已经长大了,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以后就没法补救了吗?”当然不是,对于孩子来说,心理营养是他一生都需要的。尤其是那些幼年时没有获得充足心理营养的孩子,他就会在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出现问题,无法发展他原本内在的充沛的生命力。而且,他们会一直寻找那些缺失的心理营养,也许是从师长身上,也许是从伴侣身上,当然,他们最希望的还是可以从父母这里获得心理营养。所以,给予孩子心理营养,什么时候都可以,迟到总比没有好。
接纳、肯定、认同、安全感、价值感这些都是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拥有了充足的心理营养之后,孩子就会变得独立自主,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他也会拥有爱的能力,可以接受别人的爱,也会爱别人,孩子自身的生命力也将得到激活,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面对个性气质不同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能帮助孩子矫正问题行为,提升后天养育的质量?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在《心理营养》这本书里,作者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系统地为我们解答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难题。
我们知道了,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帮助孩子在优势中发展,在劣势中学习,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结合气质类型,给予孩子合适的
好了,《心理营养》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于瑛琦
主播: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