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下水文”

      “下水文”的说法源于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一文: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叶圣陶

      对于“下水文”,一些教师认为就是与学生同题作文,即教师布置学生写什么作文,自己也写一篇,试试水的深浅,感受一下学生写作的甘苦,一方面身体力行,另一方面现身说法,给学生作出榜样,提供写作的范例。

      顺着这个思路,老师们有着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下水就是要转换角色、转换思维、转换文笔”,“下水文能贴近学生生活。下水而不要下海,离学生近一点。”还有人主张“下水文”要学生化,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语言方式,模仿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审美倾向,文章力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有的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写的下水文。

      我认为,如果把这样的思路作为理解方式之一未尝不可,但若仅此而已,甚至以为唯有如此才符合“下水文”的本质,是不是有失偏颇。我在和老师们探讨这个话题时曾经提过自己的看法:“海也是水,我觉得没什么不妥。以学生角度写当然好,从本人真实视角写也未必是坏事”。

      事实上,让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强人所难。文章不是无情物,是写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结果,是一种不吐不快的表现和抒发。硬要让教师写那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视野中的作文,教师只能勉强为之。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意思很明显:“下水文”绝不只是在让学生写作文前,教师先“试水”的同题写作,而主要是指教师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

      教师写“下水文”是要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感悟写作的规律和运笔行文的微妙所在,从而让写作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准确有效;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从而让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下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