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读书札记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马尔克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有《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关于创作: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马尔克斯正是描写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摘抄(实在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所以我在折页里随便挑了点)

1、爱情

她又开始吃土。第一次几乎是出于好奇,她确信那糟糕的味道将是摆脱诱惑的最佳药方。她果然无法忍受泥土在嘴里的感觉,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受制于不断增强的渴望,渐渐恢复了旧日的胃口,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喜爱以及原始食物带来的满足。……她从中品出了他鲜血的重量和温度。

对不起老师 摘抄太多了我把书交上来行吗我实在选不出来

读后有感:

其实读(完)的时候我说不出什么话,陷入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和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彻悟。我一边读一边捋人物关系,发现相同的命运伴随着相同的名字缠绕着一代一代的人。

乱伦、革命、爱情…有时读着读着一个人就不见了踪影,几十年以后人们忽然发现她在破旧的房屋中干成了一把枯骨,头发掉尽,高凸的颧骨几乎要刺穿青灰的脸皮,却仍瞪着有神的眼睛,不可思议地活着。

情人的孩子总是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血亲,实际上直到费尔南达,此前布恩迪亚家族的血脉全靠着一个个情人延续。当我已经猜到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旦•乌尔苏拉必定发生了禁忌的乱伦之恋时,故事就此以一个猪尾男婴最终被蚂蚁吃掉结束。奥雷里亚诺译出羊皮卷上所有的内容——“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五代人的命运画成了圆,被遗忘在旧世界里,永远不会重演,变成了孤独的历史。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固执的决定左右着整个家族,从阿尔卡蒂奥建立起这座闻名全国名为马孔多的城镇起,他们的宴会空前盛大,那栋大宅仿佛世界的控制中心,不论如何快速衰败又突然富有,总是有奇迹将它的生命延续,让它按部就班地发展,最后消亡,在预言下徒劳地走一遭。

终于回到题目《百年孤独》,大概是习惯使然,在读书的时候总有意无意地寻找着其中“孤独”之处。读完才发现,不需要刻意去寻,文章中太多孤独,作为亲人孤独,作为妻子孤独,在痴狂的理想道路上孤独,不被人理解,甚至发现的孤独,在封闭的世界里孤独,在灼热的情爱中孤独,在痴痴艾艾踌躇满志中孤独…甚至当我读完这本书发现竟无法第一时间向其他人分享我的感受和书中内容时独自体悟的孤独。

书里除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离奇的人物经历,更让我惊叹与震撼的是每一个人他们独特又相似的个性。古怪的个性在一件件古怪而不可思议的事情里表现得直白彻底——一些细节不加修饰地被放大,他们的热爱与增恨都像燃起的烈火,袭卷一切它所到之地,破坏,疯狂,甚至毁灭。

这是一个赤裸的世界,所有人都丢掉遮羞布,没有恰到好处,没有人情世故和虚情假意,他们在聚光灯下展现出内在的潮湿、古怪、狂躁、热烈、温柔,一切都赤裸地暴露在阳光下,又平添了一点孤独。

书里的世界又离奇又现实,没有时间线没有故事线,用凌乱的一个个事件诠释一种命运。阿尔卡蒂奥代表冒险,创新和荒谬,奥雷里亚诺代表冷静,深刻和睿智。而奥雷里亚诺第二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兄弟从小玩着互换身份的游戏,共用同一个情人,下葬时又葬在了对方的墓穴里,于是顶着对方的名字活过了与名字截然相反的一生,最终居然回到了正确的地方。

百年来所有人,基督教徒也好,绝世美女也好,英勇的上校也好,野蛮的男人也好,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好像除了美人儿蕾梅黛丝从生下来到升天一直保持着通透的睿智,其他人早晚会陷入困境,自己和自己纠结着别人不明白的问题,或者筑起厚重的壳独自在里面混沌迷惘,然后又变的通透明了。

冲动,悲惨,颠倒,传说…布恩迪亚家族五代人团成了圈被遗忘在孤独的历史里。

写这么些东西仍然觉得没有写出来书中之神奇和深奥,期待老师的指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 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