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先生说,三国有“三绝”,“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此三人,也是茶余饭后讨论三国最多的人物前三名。
先说“义绝”关羽。关羽之忠义,死守下邳,兵败被围,无奈以“降汉不降曹”为由,“身在曹营心在汉”,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给六将留个名: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可谓“来去明白”、“真丈夫也”,后古城相会、义释黄忠,华容释曹,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可见人们对于关羽忠义的敬重。
当然,除了关羽,也有不少忠义之士,张飞怒鞭督邮、义释严颜、终生辅刘,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周瑜黄盖“苦肉计”、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甚至王允貂蝉“美人计”也算在内,都是忠义的体现,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广大读者。
现代社会中人,不论身处官场,抑或职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自己身边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盟友,不论顺境或是逆境,都会有一群兄弟坚定的支持自己,做自己的后盾。这也是现代人对“义”的企盼和渴望吧!
再说“智绝”诸葛亮。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三分之势了如指掌,自比管仲、乐毅。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敦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后来就更牛了,只身出使东吴,智激周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祈借东风,助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败曹操;后智取南郡,助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帝业。刘备托孤诸葛亮后,亮更是时刻不忘克复中原、兴复汉室,励精图治,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诸葛亮多有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评价《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过于推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从《三国演义》中看,诸葛亮确实是无所不能的,虽然有悖常理,但是架不住大家喜欢聪明人啊!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确实被夸大了不少,被演义化了很多。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可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确实是很出众的,在此不赘述。
最后说说“奸绝”曹操。曹操曾找过善于点评的高人许劭,许劭对他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这一评价很是满意,大笑而去,奸雄之名逐步确立,最终也成为曹操一生的定论。曹操确实很阴险奸诈。表现一:官渡之战无计可施的时候,听说许攸来投,大喜过望,没穿鞋就跑出营帐迎接许攸,而且对许攸言听计从,才保证了官渡之战取得胜利。虽然许攸后来有些狂妄,惩戒一下即可,但是曹操还是就找个机会让许褚把许攸给杀了。表现二:曹操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暗地里却把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表现三:擒吕布后,郭嘉就曾劝诫曹操,吕布不可留。但是曹操没有直接说要杀吕布,而是问刘备,最后让吕布对刘备怀恨在心而死。表现四:从王允处借来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但是就在他准备刺杀董卓的时候,熟睡的董卓偏偏醒了,于是他又假装要把宝刀献给董卓,尔后出城远去。
曹操确实奸诈无比,但是他又有非常英雄的一面。身处乱世,他能够首兴义兵,驱袁术、灭张绣、擒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征乌桓、降刘琮、败马腾,迅速统一了中国北方。政治上,他惩办豪强、稳定局面、唯才是举、尚礼重法;军事上,他精通兵法、治军严整、爱惜将才、唯才是举;经济上,他施行屯田、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文学上,他的作品感情深挚、气韵沉雄、胸怀天下、建安风骨,《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脍炙人口。
结语: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春秋战国以下,“五常”是儒家所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一直影响至今。“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即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之一。从小常念《三字经》:“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小吏认为,《三国演义》的魅力,主要就来源于三国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的“仁义礼智信”的光辉。仁,如携民渡江、七擒孟获;义,如关羽降汉、吉平撞阶;礼,如挂印封金、三顾茅庐;智,如计献连环、空城退敌;信,如三让徐州、一言不发(徐庶)等等,多如星河,不可胜数。
三国人物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魅力,必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三国演义》的魅力,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