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完整的生命,未必有完整的生活

台风来临,摇曳歪斜的树是生命;石缝中绽放的花朵是生命;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一闪而过的黄鼠狼的身影是生命......而若每天早晨,能在愉悦的鸟叫声中醒来,那是生活;若每天总能或多或少地抽出时间“闲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那是生活;若总有人,事,物能突然闯进心扉,那是生活......

从前,我对生活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现在不同,它不是一个单调的、没有色彩的词汇,而是融入心灵的丰富充实的程度。而生活的基础,或者说最低层次的生活,被称作“生命”。

曾经的一次长途旅行的飞机上,我看了一部名为《海洋深处》的电影。它以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为原型,讲述了捕鲸者们遭到巨鲸报复后浪迹太平洋、最后不得不靠已死去的同伴的身体来维持生命的故事。这时,他们的确活着,却仅有生命,没有生活。

凭心而论,我认为我也是个有生命,但鲜有生活的人。虽不至于艰难生存,但我自认为曾经的我,精神匮乏。自小升初以来,似乎所有精力几乎都投入了为学习而学习的“生活”。现在奋斗的脚步可以放缓,闲下来回味我的过往竟平平无奇。从小作为家人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长大,我的人生按部就班。无休止的补习班,看书刷题,看似是为未来的人生奋斗,可回想起来,除了考上好大学的目标,并没有其它对未来的想法。夸张点说,那时的我只有生命,没有生活。

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不断超越、不断脱颖而出,才能为未来创造更多的选择。同样,我也庆幸现在的自己可以意识到现在这一点,并一点一点创造“生活”。进入大学,我能够自由规划日程,在想逃避现实的时候记录自己的日常,玩一玩胶带手账,熄灯后捧着夜光板读一篇《老街故事》,甚至灵感所至时来一篇小小的即兴创作......即使我阅读过的书未必记得住,即使大学的我写作水平比起高中已经退化,但乐在其中的感觉很充实。学习再重要,却不再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可能正在慢慢靠近真正的生活。我也正字啊学习尽己所能记录生活。曾经我经常调侃自己的“直男拍照技术”,直到一次活动上我的作品(其实只是随手用手机拍下一张角度独特的照片而已)获得了最多的票数并被认可,我才开始真正思考这个问题。原来,在看到美好的场景时,我会刻意选择角度等,但我实在不是专业的摄影师,这一刻意,镜头便失去了本真。我获得认可的两幅“作品”,一张只由右下角的黄色教堂和占据大半画面的清澈的蓝天白云组成,色彩对比造成强烈又温和的视觉冲击,使哥特式建筑有了一丝中国的大气之感;另一张照片上只是两位老人并肩坐在河边的长椅上,老爷爷似乎正在阅读摊开在双腿上的书,老奶奶将手搭在他的手上。这是我刻意拍下的,那时我想,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卢梭的《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步入丛林,我想生活变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一切非生命的东西,统统击溃,以免当自己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有意义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没有意义,或没有色彩的生活,便知是生命。

2018.10.16


这是那天毛概课上的一篇主题作文。我还是没能摆脱作文的枷锁,我很想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而不是作文。尽管已经脱离了一部分模式化,但我想,我能真正摆脱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有完整的生命,未必有完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