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的存在

“我该如何存在?”

“成为你的存在!”

    《当尼采哭泣》,一部经典的心理推理书籍,一段令人惊叹的克服绝望、探索生命存在意义的心理历程。跟着两位思想家的交谈一步步探索,找到他们最终的生命去向,我难以放下这一刻的思考——存在的意义。意识到毕竟能够去思考自身的时间,太少,又难以把握,所以有必要敬畏此刻,并予以深刻的印象。

      小说围绕名医约瑟夫·布雷尔与存在主义大师弗里德里希·尼采两人展开,基于史实,将两人之间的交流经过以及心路历程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的角色,由此展开一段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尼采自称“死后的哲学家”,是一个孤独而又自我封闭的人,他仅止于让医生探讨他的生理疾病,抵触任何人窥视他内心的底线。为了治疗尼采内心的绝望,功成名就的布雷尔医生向尼采坦露自己深陷对病人的情欲的困扰,希望让尼采接受做他的心理医生来“治疗”他,其实是想要在此过程中转换医患角色,从而治疗尼采。两人展开一次次紧张激烈而充满主观意识的交流。但布雷尔被尼采独特而坚定的思想打动,发现他们有着相似的困顿,并且完全意识到自身的绝望以及需要帮助的事实,转而全然投入到病人的角色里。在之后不断深入的交谈中,当他们真正深入地去讨论某个问题,所有的目的性都褪却,有的只是不同的观念之间的摩擦碰撞,共同的对克服绝望、生命意义的共同探讨,这是一场思想的博弈、索取与吸收。他们讨论了绝望、孤独、死亡等话题,展现出生命之中人性因敏感而有的脆弱,和敢于面对痛苦的坚韧强大。布雷尔与尼采通过对彼此的心理越来越深刻彻底的剖析、对存在意义的挖掘,相继找到了自身绝望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而对于存在的意义,也找到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方向。

      年过四十的布雷尔功成名就,家庭和谐,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却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一览众山小的他却发现自己登错了山,他感到生活并无生趣,他不是真正喜欢他美丽的妻子,甚至沉溺于对病人贝莎的情欲幻想。“土壤越丰富,耕耘的失败就越不可原谅。”布雷尔虽然功成名就地位超群,但生命所考验的是思想的方向、深度和坚韧,他恰恰反映了现实中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所需、生活在迷茫之中的一类人,没有找到存在的意义,迷失在生活之中是一种痛苦。

      而尼采饱受身体病痛的折磨,过于专注自身,然而“看进生命的深处,总是会找到绝望”——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孤独。他将自己伪装成精神强大而坚定的人,为了麻痹自己,固执地追寻认定的存在意义并去美化所忍受的孤独,“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而事实上他却是始终被孤单死去的恐惧所纠缠,极度渴望慰藉与希望。害怕黑暗,人之常情;但是你害怕光明,就只能勇敢面对。一生充满痛苦与智慧的尼采,也不是人类的异数,很多人像接受治疗前的他一样,表面的坚强实际是固执地守着错误的思想的伪装,却不敢直面内心的空虚。有时你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站在了扭曲的角度,只会在原地紧紧抱住自己。接受治疗前的尼采就是如此,代表着另一类人——他们为外界因素、自我封闭或是沉重的经历所困扰,赋予自身一个错误的存在意义,却在进退维谷的困窘中,不敢否定自己的错误,害怕做出改变,只能在黑暗之中审视光明。

      这样的尼采与布雷尔都是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自身生命的价值的典型形象,他们是“活过来的曾经的死过的人”。他们追求生命价值、探索存在意义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高度专注值得我们借鉴、反省。


      生而为人,我们一样。

      生命——两个虚空之间的一个火花,承载我们所有的思想与追求。是的,不论我们经历几何,不论我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我们都会拥有一个生活。我们成长,继续经历身体以及心理的改变;我们老去,获得新的亲密关系。但是,作为人,我们领衔着这个世界的思想,究其意义,我们需要永远的探索。“直到人准备好去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去培养创造者之前,不要制造孩子!”我们应该去思考,应该去探索存在的价值,对每一个生命,都应赋予探索生命的奥义的权利。且我们应该为了这些去把握生命中专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假如我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一个俗气的问题——对,它俗。

      但是这个问题会永远存在。你有一个义无反顾的回答吗?像电视节目里的回答,不一而足。而事实上,每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生活多年,在追寻梦想、寻求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之中踩着自己的八卦迷踪步。只是诱惑让人沉迷,很多人寻求不到,没有探索的勇气。但对于存在的意义,必定是每个有思想的人都有思考过的。


但终究还是见得太少不敢肯定,想得太多又不敢否定。


我们囚禁于自身见识与勇气的匮乏。


      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对情感的寄托、对生活的方式,从能够思考开始,我们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就像:人为什么不能自私?爱呢?我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为了他人而活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即使找到存在的意义,它啊,会带我们去哪儿呢?

      当然,困惑因人而异。就今天的社会来说,对自我、对生活的思考,以“自由、开放、青春”为特质的大学生们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进入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接受各种各样新的思想,产生各种各样新的想法。大学时期无疑是我们认识自己、解决迷惘与困顿、对各种问题找到自己的理解与想法——也就是思考人生最充分且必要的时期。不是病态的胡思乱想,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辨思维,学会认可,更要懂得坚守。

      命运之爱——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对于选择,我们需要有清醒的判断,明白自身的位置与具有的能量,这是我们描绘生命轨迹的基底。这时候,我们需要懂得借由一个更遥远、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不要低估了交流的意义,不要低估了友情的价值。懂得坚守自身的同时,也要懂得打开自己、接纳他人的思想与对自己的评价。就像自我封闭的尼采,需要一个走进他内心的布雷尔医生来解救他错误的思想,让他自己认可并吸收。两个人结合在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不矛盾,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且,即使没有人聆听,也要懂得呐喊。一个深沉的人也需要朋友,一个高尚的灵魂也需要摆脱孤独的侵蚀。

      关于热爱,是一个绝佳的出发点。

      就像尼采爱思考,布雷尔爱看书一样。我们是否有所热爱的东西并且是否坚守它,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我们生活的积极性——生活需要热情与魔力来提供动力。同时我们知道,获得热情不难,热情总是新颖而丰富的,但难以保持热情。但是我们不必对热情断念,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对热情所设下的条件”,一份热情才会真正成为一种强大的寄托。给自己更美好的生命感受和更多的希望,赋予生活以一份这样的感情寄托,当“它因而如此这般”转变为“我因而如此这般选择它”,或许生命将会过渡到另一种光泽。

      每一刻都不要放弃对自己的审视,即便是已经对生命有所抉择。因为自身随时会接受、吸取新的思想而改变。所以,要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自身的残缺,敢于说不,敢于破而后立!困窘很少置人死地,但其中思想永远都在重建,人永远都会经历相应的磨砺,生命的高度永远都在攀升!所以,思想中的阴霾不是我们不能面对的,更没有意义去放弃思考自己的存在。“所有认真的思考者都考虑过自杀”,人需要深刻的思考,需要思想的蜕变,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个纪元。时间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加以思考,我们缅怀过去并没有意义,而我们的生命正一步步走下去,这是生命最平淡无奇却催人奋进的事实。“一棵树要达到一个自豪的高度,他需要狂风暴雨的气候。” 成长比慰藉重要得多,所以,赤诚面对。意志无法逆行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意志是无能的!生命依然如此的事实,阻止不了我们对其存在认知的创造与改变。

      人类在探索存在的旅程中,追求超越生命的力量——精神的共享。因而尼采的想法值得认可:布雷尔对死亡的忧惧,是源于对于未曾实现的生命——害怕生命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得不到实现。“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过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抉择以及改变,当他不再具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再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感到惊惧——无可挽回。往者不可谏,来者亦不可追。站在这个山顶望着那座山等死,这样昏暗的等候满含绝望,怎么不令人忧惧?布雷尔以“永劫回归”设想,这一瞬会永远存在,未实现的人生永不会被体验,未被聆听的内心永远在呐喊。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要“以你喜爱这个概念的方式来生活”,追求你的人生,成为你的存在。无论在生命当中的什么时候!“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这就是尼采所谓的“死得其所”,一种专注而坦然的面对死亡的方式。

      尼采是寂寞的探索者,布雷尔是在爱与责任间施展润泽的医生。你呢,你该如何存在?




多少人走着 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 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 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 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 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 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 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多少次荣耀 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 却备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 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 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 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存在》汪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