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说出北上广青年心声!难怪拿下奥斯卡最佳

丨壹丨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终出炉,《绿皮书》拿下最佳影片。


影片其实很简单,讲的是一个白人为一名黑人艺术家当兼职司机,载着他前往美国各地演出过程中的见闻。



在跨度3个月的公路之旅中,白人司机从排斥(歧视)黑人到相识、相知,甚至为黑人艺术家大打出手,最终完成了自我升华。


片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黑人艺术家走下车淋着雨对司机的“怒吼”


 

“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还不够男人,那我是谁?”


当听到这句话时,他的脆弱已经露骨地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而这种脆弱非常的熟悉,我在很多漂泊在北上广深的青年们身上见到过。


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那种名为“归属感”的东西,就像普罗米修斯每天要推倒山上的石头一样,是永恒的折磨。



丨贰丨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条微博:


我感觉我仿佛看到了河北放的烟花(首都六环外独居北漂青年有感)


可谓是相当写实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住在郊区的北上广青年而言,会觉得这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昂贵的房租,使得他们不得不过上“上班在市区,居住在郊区”的生活,家里人无法理解的“1小时候通勤路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夜幕里灯光明亮,却没有一盏为他们而留;嘴上说着不喜欢搬家,每当房租上扬时,却不得不搬;同时还得忍受一些当地人的抱怨——“都这么挤了,还跑来干嘛”。


他们是一群生活在都市里的游牧民族,四处漂泊,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什么地方,甚至不知道能否在这个城市养活自己,在时间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


而事实是,当你长时间为温饱、生活需求头痛时,你便不可能融入一个圈层、一个城市,你注定是那个外来人。



就像有个网友说的:


北漂生活最大的难处不是房租贵,不是通勤时间长,也不是老得加班,而是你努力工作却发现除了年龄之外什么都没有增长。这才是最可怕的,被异化成工具的人,往往开始失去很多的能力。


这正是《绿皮书》里白人司机托尼的状态。



作为一个来到美国的意大利人,他说着粗鄙的话,操着格格不入的外来口音,工作不稳定,却还得养家,为了赚钱,他甚至违心地答应去给不待见的黑人工作。


丨叁丨


家是港湾,却又无法靠岸


从你出去漂泊的那一刻起,你就开始学会变成一个骗子


骗家人自己过得很好,骗他们说工作一点儿都不忙,撒谎说一切都好,充分继承了成年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


凭借《欢乐喜剧人》成名的张云雷,在一次节目中说起了他19岁时北漂的经历。



没什么本领的他,北漂时吃饭住宿都是问题,麦当劳、地铁站他都住过,后来在溜冰场里找了个活,为了能换取在溜冰场里睡觉的机会,他不得不答应在3点营业结束后给立板打蜡的活计。


这样的经历,相信当时的他也不曾跟家里说过。


你离开家去大城市寻找希望,可当你回头却发现家乡正在拉开和你的距离


爸妈告诉你,比你小两岁的人都结婚,有了孩子,你怎么还没动静?



过年回家时,你发现留下来的同学们有车、有房,自己却还在外挤公交,连首付都没攒下。


终于你落下了一个比不上本地人,也比不过老家同学的结局。


《绿皮书》中的黑人艺术家面对的是同样一种现实。



虽然他有着3个博士学位,但只有在台上时,白人才会给他鼓掌;而在黑人面前,他又不曾和他们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语言,这让他备受折磨,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丨肆丨


这样的白人司机和黑人艺术家携手开始了他们的“北上广”漂泊之旅。


艺术家教会司机文明得体,唤醒他的进取心,教会他表达出心中的爱;司机用行动给予艺术家所渴望的关怀、认可、陪伴,往他那离群的独居生活里塞进了一些人间的烟火之气。



这无关地位、财富,也不只是文明的熏陶,更多的是人们心中尚存的“善”


心怀善念,便会有体谅、有关切,而这种善念可以跨越种族、阶层、空间,无法被阻挡


对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青年而言,他们所渴求的也从来不只是一套象征当地人的房子,而是他人肯投下一缕阳光照己身的善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电影说出北上广青年心声!难怪拿下奥斯卡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