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两则小故事

想写下最近几年的怪异感受,无从下笔。整理思路时,联想到国史中两则大人物们的小故事,且值得咂摸…

故事(一)、人性与反人性

第一则是《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不是公子小白不计前嫌那则!)。齐桓公41年,管仲病重,桓公亲自到病榻前探望并询问管仲:“群臣之中有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您是国君,应该比我更了解臣子,您来说吧。”桓公问管仲:“你觉得易牙怎么样?”管仲答:“易牙不可信任。”桓公不解:“易牙听我说想尝尝人肉,就把自己的亲儿子煮给我吃,足见他爱我这个国君超过了爱他儿子,为何不值得信任?”管仲说:“虎毒尚不食子,人世间最深切的亲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易牙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舍得下此毒手,怎么可能爱您这个国君呢?”(原文:杀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桓公又问:“卫国来的公子开方如何?”管仲答:“此人不可信任。”桓公不解:“开方舍弃了太子之位,任劳任怨地为我效力了十五年,就连父母死了都不回国奔丧,足见他爱我超过爱他的父母,难道这样的人也不能信任?”管仲说:“正常人都有仁孝之心。父母活着时他不侍奉,父母死了不回去奔丧,恰恰说明他的政治野心非常大,这样的人如何能信任?”(原文:倍亲以適君,非人情,难近。)桓公再问:“那竖刁如何呢?管仲答:“竖刁也不可信任。”桓公更加不解了:“那竖刁主动把自己阉割了,只为进宫来专门服侍我,足见他爱我这个国君超过爱自己啊,为何连他也不可信任?”管仲答:“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可能爱您这个国君呢?”(原文:自宫以適君,非人情,难亲)桓公连续列举的三个最“忠心”的人,都被管仲以“不合人情、难以亲爱”为由否定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的遗嘱将易牙、开方和竖刁罢免。但时间一久,桓公又怀念起他们的种种体贴,于是把管仲的告诫抛诸脑后,将三人全部召回并愈发亲近他们。后来,这三个人果然在朝中结党专权,祸乱朝政。桓公病重之时,公子们争权夺利,相互征伐,齐国陷入大乱。三人假传桓公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宫探视,派人将桓公的宫室用高墙围起来,把桓公活活饿死宫中。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了四十七天,尸虫都爬出了窗户,才由新立的国君收殓。

不难看出,这是则看问题视角之争的故事(推而广之,可视为三观之争),一如最近那么多让人争论的面红耳赤乃至于割席断交的情形,皆因视角(三观)差异。管仲在否定三个“忠臣”时,三次用到“非人情”,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符合基本人性(或者叫:反人性)”。不同的人因经历不同,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不相同。但在就具体问题做判断时,如果罔顾基本常识(以符合基本人性为前提是最硬核的常识),擎举“反人性”的旗号,就是非傻即坏。人性都是善恶两面的,好的规则和文化激发人性的善,坏的规则和文化激发人性的恶。生活中,我能理解、尊重并接受人性的自私、贪婪、嫉妒、阴谋等一切恶,唯独对”反人性”的行为和论调战战兢兢。

故事(二)、“最好”的安排

第二则是五代史中记载的大名鼎鼎素有“小唐太宗之称”的周世宗柴荣的故事。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柴荣进攻契丹身体不适,只得退兵,回军路上接到亲兵通报,说在路上发现一个麻袋,里面装有一块小木条,上写一句谶语“点检做天子”。 “点检”是后周官职“殿前都点检”的简称,掌管着全国的禁军。听完通报柴荣立马就不淡定了,此时的殿前都点检是一向对柴荣忠心耿耿,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驸马都尉张永德,此人是老皇帝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曾是有资格和世宗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人。世宗皇帝随之诏见张永德,一番操作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免去,改由资历尚浅让他更放心的赵匡胤接任,同时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以便为他儿子柴宗训顺利继位做好铺垫。后续的故事大家都是清楚的,史实证明,英明神武的周世宗这波操作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骚操作。

由此不由让人想到那句俗语“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不算”。被神化了的所谓“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式的谋篇布局,须审慎听,审慎信。何事何情,当独立思考,立足基本人性,立足常识,审慎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人物的两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