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从斯金纳“教学机器”联想到web3.0时代学校教育的未来

          “教学机器”,顾名思义,即能够自动执行程序教学任务的机器,其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心理学家对自动教学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斯金纳箱”、程序课本等。虽然最初发明的教学机器只是一种机械装置,但其执行程序教学的教育学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电子时代,已经用电脑教学辅助系统及程序替代了机械装置,但“教学机器”的功能和原理并没有改变,比如“驾考宝典”软件,就是典型的“教学机器”。“教学机器”通过向学习者抛出问题,学习者思考并作答的途径实现知识的学习,它主要应用领域是需要训练的学科或知识,其特点是:小步子、慢节奏、递进式、即时反馈、允许学习者自定学习步骤。

         AI教育已经悄然兴起,其背后的教育学原来仍然是程序教学理论与斯金纳强化理论。移动终端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或许,我们能够研发自己的教学机器,只需要做几件事:

第一,分析并梳理出学科中可能有的各种强化相倚;[1]

第二,为每一个需要训练的知识点和技能编制题库;

第三,学习编程语言,编写如“驾考宝典”一样的小程序;

第四,搭建一个可以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可注册平台,实现以下功能:1.每个学生注册并能登录;2.为每个学生随机产生定量题目;3.为每个学生建立错题库;4.学习过程设置为游戏闯关模式,运用强化理论等进行激励;5.为每一个需要训练的知识与技能设立评价标准;6.建立教师端与学生端,教师总体监控学习进展;7.开辟留言互动功能;(如果“驾考宝典”开源,稍加修改即可。)

第五,要求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再课堂上借助移动终端开展教学活动。

     若实现以上教学模式,有诸多好处:[2]

1.满足学生对于教学进度的个别化要求;

2.机器计分,可以实现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3.节省学习时间(可节省30%的时间,已经被试验所证实);

4.提高教学效果(请回忆驾考科目一的学习;)

5.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已通过实验验证);

6.教师将有更多精力进行个别化答疑;

7.能够更加充分的整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8.长远来看,能够降低成本;

9.实现教学的精细化管理;

10.迎合时代发展,化解校园与手机的矛盾,变“堵”为“疏”;


注:

[1]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关于强化的概念,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设想在一个实验中,鸽子啄食一个圆盘(反应)通常都伴有谷物的呈现(环境中的相应变化)。这种一致性的关系,或强化相倚,通常能增加鸽子随后的啄食率。要想让谷物的呈现仅仅增强鸽子的啄食概率,谷物的呈现必须仅与啄食反应相并列——谷物必须在啄食反应而不是其他反应,如转身或弯腰之后,有规律的出现。摘自搜狗百科。

[2]参考百度文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19从斯金纳“教学机器”联想到web3.0时代学校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