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故旧是蒙山——对中国茶文化的探究与思考

音乐戳这里



    茶之道,文以化,所谓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及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结合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为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更加偏重于人文科学。

   

图片发自App

从各个角度看,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茶中故旧是蒙山”,有史可考最早的种茶人是修道者吴理真,后世称之为甘露道人。从茶艺、茶学再到茶道,茶的登堂入室长路漫漫。茶之所以能入正统,正是因为唐代的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而茶文化开始渗透在宫廷和社会中,并且逐渐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方面。几千年来人们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茶叶的方法,更是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于礼,中国谓茶之国,称礼仪之邦,注重礼节。但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讲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将茶文化渗透在思想层面。更有文人雅士在饮茶时,创作茶诗,单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其实,不论是从茶文化的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不难看出在中国茶文化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处,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方面的功用,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方面。

图片发自App

从大体上看,中国茶文化具有四种特性:

一、社会性

  “人生在世,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是必不可省的,即便是祭天拜地,也得奉上“三茶六酒”。无论是王宫达贵,还是贫民布衣,都以茶为上品,只是各自饮茶品味有所差距。唐朝文成公主嫁藏,带去饮茶之风,使茶道与佛教进一步融合,进而西藏的佛教寺庙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茶会;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出现“斗茶”现象;明代,明太祖为严肃茶政,斩了贩运私茶出塞的爱婿欧阳伦。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茶在皇室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历代的文人墨客和各界人士,更是以茶洁身自好。他们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推进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寻常人家的粗茶淡饭亦是如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群众性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范围极其广泛的文化,可谓雅俗共赏,各得其所。茶的最初,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方知茶具有解毒功能和治病的作用。殷周时期,茶成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以茶为“精神”的文化现象;盛唐时期,茶已成了“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正是由于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才使人们有条件以茶升华自己的生活品质。随着茶文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性

    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风茶俗,比如蒙古族的奶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主要追求的是用茶作食,茶食同吃;而土家族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主要追求的是强身健体,以茶养生;藏族的酥油茶、鄂温克族的奶茶等,主要追求的是以茶为礼,意在示礼联谊。各个民族茶的习俗虽然有所不同,但按照习惯,凡是有客人进门,不管要否饮茶,主人敬茶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茶文化的民族性和统一性。

图片发自App

四、区域性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造就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以用茶目的而论,又有自身需求、升华品质、谈吐交往之说。不仅如此,对茶种选择也是诸多不同。如南方人普遍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沿海地带欣赏乌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兄弟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等等。就世界范围来看,亚洲东方人时尚的多为清饮茶;欧美西方人偏爱加奶和砂糖的红茶;而西非和北非的人们最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

    讲完茶文化的性质,必须提一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要知道,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雅俗相辅相成,趋向一致。历代王公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人墨客的品茗,皆是上层社会的高雅的精致文明。由此派生出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等,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是非常通俗大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百姓,并由此流传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基于通俗才逐渐发展升华成高雅的茶文化,如果没有通俗的民间茶文化作为基垫,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讲究谦逊大度。茶叶成长在大自然的灵气里,并把所吸收的日月光华,内化成丰富的有益成分,遇水就舍己,使广大饮者不仅解渴,还获得营养,它本身的幽雅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谓功德无量。但它低调,不事张扬,也压根没想过要得到饮者赞美的念头。正所谓“不求果报,不为名闻”!即使有饮茶者恶语谤之,也抱持“我还是我”的态度,静默不语;虽经过了蒸、炒、酵、挤、压、揉等折磨,但从不诉委屈,大度若愚。

图片发自App

    传统的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二字,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融会贯通,中国人讲究“和”,主张在饮茶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的友谊。即使有不愉快,也可以去茶馆讲理、求和,茶被赋予了其特色。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茶礼的人往往能从斗茶、茶事中悟出道理。古往今来,茶在廉洁、雅致上都是不变的,叹“清茶一杯”,道尽人生。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还包括坚守清静。道教典籍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想做到清静,就必须“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茶树清神静心,顺应四时,默默然与世无争;茶的内敛、不浮华的秉性,茶叶在壶中浮沉,即便没有所谓的喝彩声和欣赏的目光,仍然悄然绽放,达到了很高的清静境界。所以当饮茶者、浩瀚无垠的宇宙,让人感到非常舒心畅快。也就是所谓的“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儒与道,在茶文化中相继体现,二者虽表面上有很多不同,儒家立足于现实,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喝茶也不忘家事、国事、天下事;道家强调的“无为”,有遁世倾向。但实际上,儒、道是互补的。儒家思想以退为进,倒是与道家的机缘接轨,道家的“遁世”、“无为”,反映了祖国文化柔韧的一面,没有柔是难以有“韧”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中华茶文化中有深刻的体现。

    除了精神层面,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止渴、药用、品食,都需要用茶。茶的品种繁多,有关茶文学艺术作品亦是异彩夺目,与之相关的茶艺、茶道、茶礼的更是花样繁杂,这些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集装休闲、娱乐、实用于一体,它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民俗的象征。

    中国的茶文化的实用性,同时确立了茶文化也具有的功利性。现代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譬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的精神需求。同时,由于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体现实用与实际相结合。在茶文化中,它所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能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的茶文化并不能一时半会地讲述完整,而且茶文化本身是具有特别的精神内涵,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影响到整个社会。它所包含的更多内容,值得去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中故旧是蒙山——对中国茶文化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