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对于语文问题教学的启示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辩证思维判断能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初一学生还处于这种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启动阶段,例如对于小说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还不能做到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判断分析,而是处于非此即彼的绝对性判断,而且他们只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看不到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到了初三,情况就好多了,这个时候他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辩证分析做出初步的辩证判断。比如分析人物形象,他们能够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做出合宜的分析判断,全面准确的分析人物形象。就初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作品的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提出有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并在关键语段上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纠正学生判断偏颇的地方。比如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就要抓住爸爸打她的情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拓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入分析,只是简单模糊的觉得爸爸对我很严厉,这是爱之深恨之切的表现,那就把问题肤浅化简单化了,就达不到深入理解的程度。还有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那封充满破绽的于勒的来信,如果不做具体的深入的分析,就只是简单地认为写封信说明于勒变好了,确实是我们全家的福音书。我们全家特别是菲利普夫妇是怀着激动幸福的期盼来珍藏这封信的。但是认真研究这封信的内容后就会发现,这封信破绽很明显。于勒当时已经破产,已经不能偿还他侵吞哥哥的那份遗产了,但是,他又良心上过不去,于是就编了这个瞎话,谎称自己要去南美洲旅游,回来就会偿还哥哥的损失。菲利普夫妇不是智商很低的人,只要有正常人的思维,就会发现这封信的破绽,那么菲利普夫妇发现不了吗。十年时间,他们一遍一遍的拿出这封信读,还读给别人听。在这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即使是一个傻瓜也早就明白这其中的谎言了。所以只能说,菲利普夫妇在自欺欺人。他们陷在一个谎言里不能自拔。为什么?因为对于一个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言,他们无力改变拮据的生活现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谎言上。这样的一封信是解锁人物形象的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到这封信,提出一个相应的问题,如:于勒叔叔的这封信真的是一封带给我们全家希望的福音书吗?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了这封信背后的愧疚无奈,那么就会理解为什么当穷水手的于勒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那么绝望和暴躁。因为十年来带给他们的那点虚无缥缈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了。他们即使不愿清醒也要清醒了。还有像孔乙己这个人物,他身上有哪些可笑可悲的性格?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这两种品质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还有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仅仅是一个个例吗?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得出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对于语文问题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