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门功课叫“接纳”

今天很想说说“接纳”这个词。

“接纳”是个很容易理解的词,自带褒义光环,说这个人很容易接纳其他的人、事,那这个人的形象马上就变得十分佛系,无比亲切。“接纳”这个动作广泛的被社会各界认可,对于创建和谐民主的文明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习惯性的为自己写的东西戴高帽过后,我想说说我在学习了P.E.T.以后,对“接纳”这个词产生的一些新感触。


在我看来,“接纳“是P.E.T.送给我的一个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准备用余生修习的功课。它之所以对我如此珍贵,是因为我慢慢发现了接纳自我的重要意义。我是个自以为很自我的同志,万分不愿改变我原有的接纳程度来配合孩子的行为;我也是个极其迷恋权威的同志,孩子对我的忽视和不服从,会从根本挑战我的自我价值感。“接纳”这个词对我来说,只存在于字典里面,我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都仅有很低的接纳度。对事物的不接纳让我养成了批判和否定的习惯,形成了我苛刻狭隘的价值观,也让我一点一点的失去了对自己需求的感知。

在初识P.E.T.的时候,我认为P.E.T.是用于帮助家长扩大自己的接纳线,让家长能接纳以前自己不能接纳的孩子的行为。在之后的消化和运用中也证实,这是P.E.T.学习将会带给我们的一个必然结果。可是要达到这个结果,其过程并不是简单粗暴的物理变化,相反,它是一个从接纳自我开始,通过内部的逐步改变,由内而外实现接纳区域变化的过程。

也许举个例子可以直观的了解不进行接纳的修炼,生搬硬套的使用P.E.T.理论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原来看到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玩铅笔,青筋就开始要炸裂,学习了P.E.T.之后,在炸裂的边缘,总会觉得好像不应该用青筋炸裂对待孩子。于是,便开始了比青筋炸裂更具有破坏性的一个行为—一种虚假的接纳。拼命压抑自己的脾气,走到他背后轻拍他的肩膀,用极力修饰的很温和的嗓音说,“宝贝,怎么又再玩铅笔啊?”孩子抬头看看你,或丢一个白眼过来,或沉默不语,或马上停止了动作,在你走后慕然回首之时,又不知好歹的继续玩起来。。。。。。头开始疼,手指开始不受控制的抽动,刚刚被压抑下去的怒火大有卷土重来越烧越旺之势。此时也许你还可以再撑一撑,从灵魂深处拼命挤出几缕带血丝的圣水,暂时控制住火势的蔓延,但那根铅笔的轮廓会一直深深烙印在你的脑海里,不停鞭挞着你的灵魂。你憋出了内伤,无处发泄,捶胸顿足算是不错的解决方案了,极有可能,这内伤带来的伤害会伴随着你,在孩子下一次对你的接纳程度发出挑战时一并爆发。


不知道看了这段各位有没有些许共鸣,不过脑补这个画面,相信心里也是憋屈之情油然而生的。这种爆发前的隐忍和爆发后的内疚感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孩子,更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我们往往会在大动肝火后,看着孩子或委屈或怨怼的眼神,觉得怎么事情好像还没有得到解决一样,自己并没有因为发火而轻松多少,孩子也事与愿违的被这股肝火烧的不知所措。于是,在产生情绪时给自己充分的允许,并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旦这种负面情绪产生,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并真诚的寻求孩子的理解和帮助呢?走出这一步,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抱持着无条件的接纳,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助,表达自己被认可,被支持的需要。而这种接纳和表达,也会突然让你发现其实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错,我们的情绪也没有错,问题的产生只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需求产生了矛盾。愤怒无法让孩子明白你的需求,唯有清楚告诉他你的委屈,担忧,焦虑,各种各样的情绪,才能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你产生了切实影响,才能让他决定是否调整行为方式来配合你的需求。事情的解决有多种方案,而得到解决方案的前提则从接纳自我,表达自我开始。

反复的尝试这种方法,我越来越能感知我对自己的诚实,这种诚实让我轻松而满足。不断的面对真实的自我,让我看到很多从前我没能看到或刻意回避的东西。对儿子敞开心扉的表达,也让我俩的关系渐渐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他不仅开始对我表达出他在一些事情发生时或着急或无助的情绪,也开始变得更能体谅我的负面情绪。我们一起变得宽容,也一起体会坦诚相待带来的愉悦,很真实,也很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门功课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