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2年10月24日,周一,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635篇。
雅贝儿一天天长大了,一转眼,快十三岁了。
成为一名每天回家吃饭的初中生,我们的交流多了,交流也更有深度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不再是小学阶段那样,我说的多,灌输的也就多,很少有那种旗鼓相当的回复。而现在,颇有那种棋逢对手,太极拳里一来一回的感觉。很自然的,这种对话才会是饶有趣味,让人欲罢不能的。
昨晚(周日,2022年10月23日)在饭桌上,娘儿俩又有一场有点儿深度的谈话。
且让我用我拙劣文笔如实记录。
没有作业的周末晚餐时间,总是特殊的。悠闲,自在且惬意。我听书做饭,娃儿帮着剥青豆子。饭菜做好后,娘儿俩坐在书香袭人的客厅里,静静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时光温柔沉静,一如我心。
娃儿看着 客厅里着满满当当的书。突然 喜上眉梢跟我分享:妈妈,你知道吗?有一个叔叔说,我是书香门第的孩子。
我微笑着,这时候有点不谦虚了:嗯,妈妈觉得可能确实是如此吧。
娃儿问。妈妈,那我们家究竟有多少钱的书了?
我略一沉吟,回复到:大概有上万本,30万块钱左右了吧。
娃儿大笑:妈妈,那我以后跟同学朋友聊天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跟他们说,我们家虽然没有车子,我天天坐公交车上学,可是我们有很多书。
再问:妈妈,我们家如果不买书,可以买一台什么样的车呢?
我随口一说:可以买一台值30万块钱的车呀。
我问:你是更想要一台这样的车,还是想要这么多书呢?
娃儿想了想: 当我出门没有车坐的时候,我当然想要一台车,可是当我和同学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更想要书啊。
然后, 兴高采烈跟我分享:妈妈,你知道吗?这个周日我和初二的4个姐姐在一起玩儿,他们有人问我,你妈妈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妈妈是大学老师。他们露出极为吃惊的表情。 如果我再告诉他们,我们家有30万块钱的书,那他们该有多么的吃惊,甚至会多么的崇拜我呀。 这样他们是不是更愿意跟我交朋友呀?
我依然微笑:或许这样的话他们的爸爸妈妈对于你跟他们的交往会更放心吧。 有一句话是说,多读书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变坏。
娃儿:妈妈要是这样,我是不是就会有很多的好朋友了?
我:嗯,可能吧。
娃儿:妈,你不知道星期六我和那几个姐姐一起玩的时候,他们都很喜欢我,我好开心。
我:嗯,妈妈知道这种感受,人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和接纳。这样,是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第几个层次?
娃儿:妈,我记不清楚了。
我:最底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其次是安全的需求,然后是归属感和爱以及被尊重、求知和审美、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的需求等。
娃:当一个人被别人喜欢和接纳的时候,那被满足的应该主要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吧。
我:嗯。
但是,我隐隐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这小孩最近对于人际交往过分的热衷。中国哲学是讲求中庸的,任何事情过度了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于是,我想把谈话引向新的方向。
我:当妈妈看到交了新朋友的时候,其实妈妈也会特别的为你开心。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每一天从学校回来跟妈妈分享的都是,今天谁跟我交朋友,今天谁我说话了,我很开心。然后,今天我又跟谁关系没有处理的那么好,我会特别的不开心。宝贝,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情绪好像就是跟你的人际交往完全的联系在一块了,你的情绪好像不是由你自己来把控了?
娃儿突然问我: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出现了你昨天晚上读的那本叫做《取悦症》的书上面所说的情况?
我点头:你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症状吗?
娃儿:好像是有一点呢。
但,娃儿提出她的疑问:妈妈你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我觉得对于我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似乎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都想要交更多的朋友,为更多的朋友所喜欢。
我试着从心理学的深度来跟娃儿分析取悦症为何会出现:雅,你知道吗? 一个人之所以出现取悦症,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比较自卑,比较缺爱的缘故。
娃儿突然有点儿情绪激动:妈,您不觉得我缺爱吗?我就是缺爱啊。
我有点儿吃惊:宝,你觉得自己很缺爱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娃儿:因为,我爸爸从小就在外地工作,跟我相处的时间那么短,那么少,难道我不缺父爱吗?
我:妈妈知道你的感受。爸爸确实不太在你身边,但爸爸心里也是很爱你的。对吗?
娃儿: 我想要爸爸多多的陪伴我,可是他陪的太少了。这个缺点是他无法弥补的。
我不急不躁:好吧,妈妈知道你的感受。但是,妈妈想接着跟你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你想听吗?
娃儿有点勉强:好吧。
我:妈妈先给你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心理感受吧。前几天,妈妈在洗茶杯,就是你也特别喜欢的那两个主人杯。 这两个杯子买回来大概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可是等洗完之后,妈妈才发现,仅仅一个月之后,他们已经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那天我用牙膏仔细的洗了,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白色,可是在没洗之前他们都是黄色的。
雅:妈妈你讲这个事情是想说什么呢? 好像跟我们俩探讨的内容没有关系呀。
我在心里感慨:毕竟是跟我学了这么久历史思维课的娃儿,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错的。想糊弄她,现在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不急嘛,妈妈会继续说下去的。
娃儿似乎在专注聆听,我继续:我在洗茶杯的时候就觉得,唉,洗茶杯好麻烦,我呀,喝茶的时候觉得好快乐,可是一洗起茶杯来,我就觉得如果不要洗茶杯就好了,如果只要喝茶就好了。可是呢,这可能吗?
娃儿:怎么不可能呢?难道喝茶了就一定要洗茶杯吗?不洗是不是也可以喝呢?
我:这你可就要懂这里面的原理了。因为茶叶在泡的时候确实有很多芬芳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物质,比如茶叶里面有一种成分叫做茶多酚,茶多酚是能够抗氧化的,但是茶多酚同时也特别的容易留下茶渍。 茶杯上的那个黄黄的东西,都是茶多酚惹的祸。 可是茶多酚也是最好的抗氧化剂。对我们的身体非常好。这也就是说你看茶叶它身上总是含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对我们的身体特别好的,但是同时他也会让我们必须要去清理,它里面所含着的那个对身体不太好的东西,如果你说我只想喝茶,我不想洗茶杯,那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两个是聚合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他们两个合起来才成其为茶叶。你不可能只要他的一面,把他的另一面给丢掉。
娃儿似乎有点明白,但又似懂非懂的样子。
我继续: 妈妈再给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一枚硬币,是不是一定有两个面——正面和反面?如果我只喜欢硬币的正面,我不喜欢硬币的另一反面,那硬币是不是可以只有一个面呢?我把它切开、把它揉碎,如果它还是一个硬币的话,无论怎么弄,它都是会有两个面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硬币。
娃儿似乎有点明白了。
我再伸出自己的左手放到娃的面前:就比如说吧,你看一只手,它总是有手心有手背。如果你说我只喜欢手背,我的手心不好看,因而我不要手心,你觉得他还会是一只手吗? 是不是任何一只手都会有手心,也必然会有手背,是他们两者组合在一起,它才成其为一只手?
娃儿终于点头。
我颇有点如释重负。
接着跟她一起分享远一点的案例:还记得妈妈曾经给你讲过的那个博尔赫斯吗?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就是那个曾经说过这句话,世界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了不起的文豪。但是,你知道吗? 这么酷爱读书、嗜书如命的博尔赫斯,在晚年的时候竟然双眼失明。
娃儿吃惊不已:啊,这也太可怜了吧。
我:是啊,博尔赫斯确实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了,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上帝不让他的人生圆满。其实,完美无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俩刚才分析的,一个事物有优点,有许多优点,但,它就必然有缺点,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优点的事物,不存在只有美好没有缺陷的生活啊。
我总喜欢以常见的生活事物来做说明:雅,你看,就像月亮。如果它到了满月的那一天,那就一定会走下坡路。满月就是顶点,维持不了多久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呀。
我问:雅,你想听妈妈做的一个咨询的案例吗?
雅:听故事呀,那肯定想的。
我:曾经有一个阿姨来找我。这个阿姨是省里的公务员,有一个儿子,还有两套房子。 但是他最近遇到了极大的困扰,非常痛苦,因为他的丈夫出轨了,还在外面和别人有了小孩。
雅雅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我问:雅,你猜妈妈怎么跟这个阿姨交流, 让这个阿姨从悲痛伤心的情绪泥潭里走出来?
雅:妈妈你是不是跟她说没关系,别去想就好了。
我:哎,那样说话肯定不行啊。阿姨会觉得你又不是我,你当然会觉得没关系呀。她会觉得我一点都不理解她。
好吧,雅贝贝似乎同意。
我接着说:我就是引导这个阿姨转变思维方式。这个阿姨那么伤心,是因为觉得自己失去了爱人的爱。她的着眼点在于她失去的东西。当然,这是符合心理学的,失去感带来的痛苦会远远超越获得同样一个东西的幸福感。但,妈妈做咨询就要做不一样的引领和启发。我问这个阿姨,现在你还拥有什么?她告诉我,她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两套房,还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
听到这里,雅贝贝发感慨:这样听起来也还不错嘛。
我:是啊。除了这个,妈妈还引导这个阿姨看到她拥有的更多的东西。 比如美丽的蓝天白云,怒放的鲜花,奔腾的河流,葱翠的大树,脚下的土地,当然还包括爱她的父母亲,还有其他亲人朋友,还有那些人类智慧结晶的书本、博物馆……这些,是不是都是她拥有的?
雅:这么看来,这个阿姨拥有的确实是挺多的。
我:当然。其实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都很多,大自然是最慷慨的母亲,她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东西都是免费的。可以说,我们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大富翁。问题是,如果你一定要盯着你失去的那一份而看不到你拥有的,你就会觉得自己好穷,好缺爱,缺钱……其实,这个阿姨甚至不能说自己缺爱,只是说,失去了一个不爱她的人的爱。
雅贝贝:既然都不爱她了,那好像就没失去啊,对吧,妈妈?
我点头称是:嗯,是啊。一个原本就不爱她的人离开了,或许是不能说缺爱。如果她的丈夫不爱她了,世上有一个人不爱她了,你觉得她能怎么办呢?
她突然自己说:或许可以去别人那里寻找爱,包括跟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建立有更多爱的深度关系,也可以去另外寻找异性的爱。甚至,可以去爱很多其他人,把自己的爱挥洒出去。有句话说,爱出者爱返,这样,也可以收获更多的爱,对吗?
雅贝贝忙不迭问我:妈,那后来这个阿姨心情好些了吗?
我:思维方式转变了,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前进,她也就慢慢走出来了,情绪也就一点点恢复了。
雅贝贝似乎受到启发:妈,我是不是也要看着我拥有的,而不是我缺乏的?
我:或许吧。你看,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如果你总盯着你没有的东西,那是永远都不会满足,不会觉得幸福的。比如,世界上有多少钱,多少动物,多少植物,多少房子,多少汽车,多少书?动物好像是150万种,植物大概是50万种,房子、汽车、书都不计其数。全世界有多少钱,妈妈不知道,但网上说,美国首富拥有1.29万亿美元,印度首富有6500亿。如果盯着这些我们没有的,我们是不是就天天会觉得自己穷?
还有,地球表面就有5.1平方千米,你一辈子能去几个地方旅游?就算你把地球走遍,太阳系还有这么多恒星、行星、卫星;就算把太阳系走遍,银河系里还有一千亿个太阳系;宇宙里还有一千亿个银河系……这是地理的广度无边无际。又说,爱,地球七十多亿人,一辈子能跟我们建立关系的人有多少?一辈子我们能认识的人有多少?有个美国心理学家叫做邓巴,他有个研究数字叫做“邓巴指数”,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一辈子能够跟你打比较深交道的人,不会超出150个。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决定了的。
所以呀,如果你总是说,我要获得更多人的爱,让大家都喜欢我,甚至陷入取悦症的泥坑里,但结果,可能只是失望和痛苦。
我有点悲伤,想起去世不久的父亲,对雅贝贝说:妈妈常常想,外公虽然平凡,但他有我们几个他的子女孙辈这么爱他想他思他念他,我想,他应该很欣慰很知足了。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人深深的爱我们,那也是足够幸福的。
雅贝贝:这么说,我如果只有周雅涵一个朋友,也应该很知足了。
我:你不仅有朋友,你还有妈妈爸爸,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兰姐姨妈等亲人爱你,还有总是鼓励你的老师们呀。爸爸虽在外地工作,不常在你身边,但妈妈作为大学老师,对你的陪伴可是从不缺席啊。而且,是很有深度的一般孩子没有的陪伴哦。小时候有时一天给你读书都是六七个小时,三岁带你到处旅游,给你买书毫不犹豫……
雅贝贝:哦,妈妈,你还给我买了六个牛听听,几千本书。
我:是啊,这一点就是一般的孩子没有的财富呢。
雅贝贝的脸开始放光。
我:盯着那些拥有的,盯着那些美好,那些光明,那些希望去看,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光明的,充满希望的。你就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实在是多,是被爱包围的,很富足,很幸福的。
再抛掉那些只想要生活要完满无缺的想法,接受缺点和缺陷也是事物必然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思想,你或许就有不一样的想法了呢。
我认真看着她,问:雅,你知道我们之间最近为什么矛盾减少了吗?
娃用眼睛询问。
我:因为妈妈转变了思维方式哦。
雅:怎么转变的?
我如实相告:原来,你每次上学去了,我在家里收拾,看着你袜子乱丢,拖鞋不归位,书散落在地,甚至被子不叠,晚上总因为听歌导致做作业效率低下早上起床困难……我经常很烦恼很不开心甚至,会很痛苦。后来,我就对自己说,你既然接受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从小到大,享受了拥抱她时的温柔,她说甜言蜜语时做母亲的快乐,她每天进门一声“妈”你就觉得无限幸福的心境;看到了她因为专注而能在八个月读到英语原著,因为专注而能不知不觉会唱韩语歌、泰语歌、日语歌……那么,你就得接受她的丢三落四,她的偶尔失误……因为,人不可能事事专注,事事专注是神才能做到的。专注的对立面就是散漫,它们才是完整的你。我不能只享受你专注这个优点带来的收获,却拒绝散漫这个缺点带来的麻烦。专注是你,散漫也是你的组成部分。它们组合成完整的你。
带来幸福的是你,带来麻烦的也是你,只要你会给妈妈带来幸福快乐,那么,你也一定会给妈妈带来烦恼和痛苦,它们都是你。我不可能只要一个,就像我不可能只要手心不要手背一样。
娃儿的神色真的放松下来了。
我:雅,那么,你怎么看待妈妈有时发脾气的行为呢?
雅贝贝笑:妈,那我可得想想。
不知不觉,娘儿俩在饭桌前慢悠悠聊了一个多小时。
我知道,今晚娘儿俩这种建基于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人文学科综合基础上的对话,是有一定深度的,消化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但,倘若经常进行,娃儿一定会有所吸收有所长进。
不断学习,终身成长,是做妈妈最好的武器。
朋友们,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