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担负的起“开启科幻元年”的称号

        小时候,特别爱看《科幻世界》。它像一个虫洞,让我可以从平淡的生活穿越到天马行空的世界。《科幻世界》有本土作者,也会引进国外的小说。当时,我会甘之如饴的看完国外的小说,对国内的却常常半途而废。主要在于外国的小说往往有着更奇妙的点子,更硬核的内容。相比之下,本土小说通常都是假科幻之名,行情爱之实,更无奈的是,一些作者还刻意模仿国外小说拗口的句式,反而画虎类犬,更让人看不下去。但是,阅读国外小说,就得忍受那奇怪的翻译腔,以及难以get到的笑点。这成了我这个科幻迷的一个长久的痛。

        后来,何夕、王晋康、刘慈欣们出现了,他们用扎实的文笔,恢宏的想象,成为了中国科幻的扛鼎人物,也完全俘获了我的心。我知道,我不用再去忍受以前的科幻小说了。

        而在电影界,这种现象曾经更加严重,几乎到了科幻电影只能由美国拍摄的地步。从《独立日》到《星际穿越》,美国人拯救了无数次地球,中国在美国人的意淫中毫无存在感,只贡献了寥寥几张画面。在美国人强大的文化输出下,我们甚至认为只有美国人才能救地球。同文学一样,美国人没有强迫我们看,我们却总会蜂拥而至,并且给出极高评价,因为,除了老美最终都会拯救地球这个万年老桥段不变之外,这些电影确实很优秀。

        中国也曾努力,然而,在资本和流量的诱惑下,中国科幻电影同样也跟文学一样,走向了画虎类犬的道路。连科幻电影最基本的特效都做的满屏尴尬,又怎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所幸,中国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一样,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扛鼎之作。是的,我说的就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它的一位特别主演不要片酬,甚至投入数千万帮助它成长,它的竞争对手,在微博公开为其助力。而当来到电影院,看到数万座行星发动机同时点燃时,我突然热泪盈眶。我知道,这部电影不会让我们这些科幻迷失望。从现在起,我不用再忍受美国人肆意的个人英雄主义,从现在起,电影世界不再只有美国人可以拯救地球,从现在起,不是只有美国才能借电影来大肆输出文化。这数万座行星发动机,同样也会推动中国科幻电影大步前进,也会像帕台农神庙高耸的巨柱,撑起中国科幻的穹顶。

你可能感兴趣的:(它担负的起“开启科幻元年”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