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太难了”这句话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不管遇到大事小事,一句句“我太难了”尽是生活的不如意。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严重者甚至会认为自己被生活逼到了绝境,但其实很多人口中太难的生活,也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所关押的犹太人最大的奢望。
看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些曾经颓废的、绝望的人都会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初看书名,你也许会以为这只是一本鸡汤书,但它的深刻之处远远超过那些只会说教的鸡汤故事。大多数书适合在阳光下阅读,而这本书在黑夜中读更能体会到其沉重。
弗兰克尔是纳粹魔爪下的受害者,《活出生命的意义》讲述的是作者被纳粹党关押三年期间的真实经历。得知将要被纳粹送入集中营时美国已经为他办好了签证,本可以逃过这次劫难的他因为不忍心丢下亲人最终选择了留下来,迎接他的是被送入集中营噩梦般的生活。
弗兰克尔的亲人们被相继送入毒气室和燃烧室,只有他和妹妹顽强的活了下来,在集中营的三年时间,他们每天都要干超负荷的劳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辗转更换了四个集中营以后弗兰克尔终于被释放,重新获得自由的他还是没有离开那片悲剧开始的土地,三年被关押的时间里让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心理学,重获自由的他第一时间完善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并将在集中营的囚犯生活写进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希特勒永远都抹不掉他曾经的罪行,由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大半个世界的和平,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的残暴的行为让一个民族就此消失。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80万欧裔犹太人死在了纳粹党的手中,被关押的犹太人死亡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但作者却没有过多描写集中营对犹太民族残忍的手段,更没有太多命运对自己不公以及对所生时代的抱怨,相反,集中营让弗兰克尔在苦难中得到了自我的升华。
敢于挑战自我,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集中营活下来的几率极小,弗兰克尔一开始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留下来的,进入集中营的人都将遭遇世间最大的不幸,大多数人最终会被送入毒气室,只有部分极其顽强的人才可以活下来,而即使是最终活着走出去的人重获自由后也会对生活麻木。受到严重压迫的人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极度恐惧,看着身边不断有人离开,他们知道自己迟早也要被送进毒气室,但是,时间久了这些人就会对生死会逐渐看淡,这一阶段的人对一切都是漠然的,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走出集中营才有机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对生活重新充满信心,但是,成功走出第二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困难了,和弗兰克尔一起被释放的人都没有跳出第二个阶段,因为冷漠和视而不见是他们在集中营的保护壳,这层保护壳已经牢牢的长入了犹太人的身体,所以即使被释放他们也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被爱情伤害,我们要做的是看清对方,继续保持对爱情的憧憬去寻找。而有些人会从此麻木,不再相信爱情。
作为心理学家的弗兰克尔在训练营用自己做了一项重大的实验,身边的每一位犯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在这里都归零,在纳粹党手里他们只是一个号码,对于自己,除了肉体,他们什么都没有,但是,只要有他这样一个人挺过来就足以说明,人自身的力量是可以改变环境的。
在逆境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三年囚禁生活一直都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而这个问题也是亘古以来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一直在探讨的一个话题,从鬼门关生存下来的弗兰克尔最终给出了他所认为答案。
战胜苦难:我们眼中的世界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一些人认为,人从一出生就是来世间受苦的,这句话概括了很多人的一生,从小就要离开家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紧接着面临的又是更高强度的工作,然后是组建新的家庭,重复父母的经历。弗兰克尔与正常人不同的就是他比普通人受到了更大程度的痛苦,所以如果人能从集中营那样的地方活下来,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呢?
弗兰克尔给出了他面对苦难的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那么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眼前的生活。弗兰克尔面对生活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在集中营期间,他会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每天讲一个笑话,会珍惜难得的一次看日落机会,他还会鼓励其他犯人,他会偷偷用碎纸片记录他的思想。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弗兰克尔一直活到最后,正如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生命的终极目标——爱:对于生命的最终目标,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弗兰克尔认为是爱与被爱,正是这种对爱的渴望与坚守,才让他熬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便是在一个夜晚弗兰克尔仰望星空,想到的远方的妻子,因为那天是妻子的生日,即使当时妻子可能已经死在了纳粹党的毒气室中,他苦苦怀念的只是一个灵魂,但弗兰克尔对妻子的情感却依然坚贞,这种感情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生与死。
因为自己还保留着对爱的憧憬与怀念,所以弗兰克尔不会像大多数人一样越来越麻木。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受情感控制的,情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所以当失去方向处于困境之时,回归情感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动力。
不一样的心理学思想
与现代心理学一些轻飘飘的鸡汤式成功学理论不一样,弗兰克尔的心理学见解无比现实,现代人过分崇尚成功学,那些各界的大人物被很多人视为人生奋斗的最终极目标,所以在失落时只要读到关于别人的励志经历就会立马回血,但弗兰克尔却认为如果越想成功,失败的几率越大,他认为人的机遇都是偶然的,而作为人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事业进行下去,只管低头努力,其他的交给时间,这样被才会被成功眷顾。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回忆起大学读军校的日子,他讲到那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你学习多么的优秀,你表现多么棒,毕业分配都是要靠关系的”,部队的黑暗,让人看不到希望。在那样的低谷中,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很多人都是因为太渴望成功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痛苦,与其一直郁郁不得志,不如反问一下自己真的喜欢所追求的东西吗,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成功的卓越感,那么,还不如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去努力。
同样,弗兰克尔对享乐主义也是不认可的,他认为人不应该将快乐当成人生的目的,相反,磨难反而会更磨炼人的意志。
弗兰克尔这种与众不同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经历。他知道不能用绝对的善恶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集合体,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只会向世界展现自己的一面。集中营揭开了每个人的皮囊,这里没有人世间的纷繁事物,不用再和各种人打交道,人的思想单纯到了每天只要思考面包什么时候吃,晚餐的汤里会不会多两颗黄豆,或者在睡觉时庆幸自己又多过了一天。而弗兰克尔窥见的正是最真实的人性,由于他对人的这种了解,使得他更清楚人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深刻的思想和作品往往产生于逆境,司马光遭受酷刑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屈原被放逐诞生了《离骚》,从“死亡工厂”活着出来的弗兰克尔创作了感动无数人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走出集中营以后活出了自己生命的高度,他取得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名校的教授职位。67岁的他成功拿到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的他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弗兰克尔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着世人如何才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读都会有所收获,如果你只喜欢读故事,它会将我们重新带回黑暗的二战时期感受生存不易,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去读,那么弗兰克尔的心理学理论决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当然,它更是一本激励无数人走出阴霾的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