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90后,我们的父母好像很少为亲子沟通和处理亲子关系而烦恼,烦了就骂,不听话就打,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可如今我们做了父母,时代在变,大家的思想认知也在改变,打骂孩子不仅会被谴责,甚至都违反《家暴法》,舍不得打骂,也打骂不得。
但养个孩子有太多的事与愿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喜欢攻击别人,抢别人的玩具,遇到点小挫折就大哭大闹,总是喜欢粘着妈妈,事事和父母对抗,喜欢无理取闹…………
其实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向我们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是孩子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然而亲子间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及时并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象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
只是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无从理解,用我们固有的思维,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这样我们所有的教育都起不到任何效果,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我们的话语。
那么是否有这么一种翻译机,可以让我们读懂孩子的心理,也能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话语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最为复杂和微妙,目前的科学程度还无法掌控和破译。
但这并不代表无规律可循,也并不代表,大人与孩子之间,就无法很好的理解和沟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同时也是一名父亲,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通过对上万名父母和孩子的治疗和了解,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
于是编写了《游戏力》这本书,此书从问世起,就风靡全球,被很多父母奉为轻松育儿的宝典。
而游戏力也一直都被称作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它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更是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最为单纯的,他们非常需要成人的爱,但又不懂得怎样向成年人去获取爱。
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获取爱的方式,只是已经长大的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儿时对游戏的渴求。
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去向孩子说教,一次次拒绝孩子的游戏要求,只能使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出现行为问题。
《游戏力》也在提醒我们,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游戏语言,才能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要用玩来解决,教育孩子,不是说给他听,而是玩给他看,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知识,在玩中懂得道理,在玩中快乐成长。
《游戏力》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联结,就像当下比较火热的亲子阅读一样,亲子游戏也是一种联结,通过一种方式,一个载体,来达到与孩子从身体,到语言,再通往心灵的联结。
联结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循环上演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过程,孩子就像是一个杯子,需要不断的蓄满水(关爱和理解),才能保证联结的状态。
而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联结的断裂。
你还记得被孩子挑战了极限,而疲惫不堪吗?
你还记得强打精神鼓舞孩子时,内心的挫败感吗?
你还记得费尽心力都无法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吗?
《游戏力》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准孩子的频率,同时学会该如何放下自己的身段,变成一个有趣会玩的父母。
轻松解决曾经深深苦恼的问题。为联结而游戏,因游戏而联结,让亲子间逐渐由浅层联结,变成深层联结。
对爱的渴求是人类的本能,爱的满足能创造奇迹,爱的缺失能毁灭人性,所以在亲子关系里,一切互动和沟通,都要以爱的名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父母孩子的联结,需要爱更需要方法,尤其是当断裂后的重新联结,需要我们用《游戏力》来读懂孩子行为背后对爱和联结的渴求。
然后用游戏重建联结,让爱流动,当你的孩子出现了不当行为时,恰恰是说明孩子亟需联结,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呐喊而已,我们需要懂得。
书中列举了大小几百个案例,讲述了如何用游戏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游戏。
不仅强化和稳固了父母与孩子的联结,更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力,解决了孩子不良情绪的问题。
孩子学会了思考,明白了规则意识,这些看是很难实现的问题,都因为游戏力,而变得轻松简单。
所以《游戏力》并不仅仅只是游戏,而是“爱”和“连结”,是“续满杯子”。
通过陪伴孩子,跟孩子玩耍,建立紧密的“连结”,通过“打闹游戏”为孩子续满“力量感”的杯子;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帮孩子打开心结说出心里话。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解决不了的。
这本书我反复拜读了多遍,只觉游戏不仅有魅力,而且有魔力,可以治愈父母和孩子很多的问题。
生活其实很难,对大人和孩子来讲都是一样的。如果能嘻嘻哈哈的解决问题,为什么要互相吼叫呢?
很多人可能都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养孩子?如果非要我说,就是彼此陪伴,享受这仅有的在一起的十几年时光。
那么这十几年的时光,我们要选择如何度过呢?相信我们肯定都希望在充满欢声笑语中度过。
那么如果真的有这种方法既能不伤害彼此的关系,又能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难道你不愿意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