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

      提到香港,立刻会想起自己在有点闷热的便利店里拿了饮料,准备付账的场景。然后是人来人往的尖沙咀街头,还有圣诞前夕装点的极有气氛的海港城。

    第一次去香港,是03年,非典时期。我当时是要去办些业务。那时港澳通行证不是随便想办就能办,需要单位介绍信的。然而我当时所在的国营单位并不会轻易的给我开。我其实是耍了个小花招才盖到章。而这主意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闺蜜。她不按常理出牌的迹象,那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至今,她也还是我的参谋。

      就这样,我顺利拿到通行证。跟着旅行团在非典这个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特殊时期,来到了香港。导游说我们罕见的碰上了不堵车的“好时候”。甚至连海洋公园的各大项目都不用排队,畅玩。这个团的成员,也是硬凑起来的,有马上要退休的县里干部,临退休前来享受一下“福利”。那时还没有“下车拍照,上车睡觉”一说,但老先生确实就是这么做的;有合伙做生意的两个中年男子搭了伴参团的;还有一个很像黑社会老大的中年男子,带着太太,出手很阔绰。买了很多东西,导游很是欢喜。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被他的形象唬住了,尽量离他们远远的。后来不知怎的,居然跟她太太聊上了,才发现,这男人虽然看上去可怕,可是对太太却很关心。原来,他们是共过患难的。

    和我一个房间的是位老太太。现在想想,当时她也才五十多岁的样子。每天倍儿精神。五点多起床,酒店外先溜一圈。很健谈。回程前一天,一边理箱子,一边跟我介绍里面采买的礼物是给哪些亲朋好友的。

    玩了两天,终于有一天是自由活动日。我打算去银行开个户,结果银行那天却不开门。第二天就要去澳门了。我想了想,跟导游商量,出发那天我自己去码头集合。一大早,赶在银行开门前我就在门口候着,门一开,第一个冲进去。结果,因为在当地没有担保人被拒绝了。我这个急啊。因为有个同学在这家银行的内地分行,我来香港之前跟她咨询过需要哪些条件,没听说需要担保。于是赶紧跟柜员说明情况,柜员想了想,离开位置请示了一下上级,居然同意给我办理了。办好以后,我立马叫了的士到码头,大家等在那里,正排队准备上船。导游急的不行,因为团里如果少了一个人,他们是需要负责任的。

    无事一身轻。去澳门就是随便看看。比起赌场,肯定是点心店更吸引我。

    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对非典很重视。但是在江浙一带,因为疫情没有广州、北京那么严重,所以即便是在地铁里,大家也没有都戴口罩。反而是日本客户来公司出差时,刚进门就接到社长电话,要求他全程不许摘口罩,否则就别回去了。

    那是2003年的回忆,关于香港,也关于那个青葱岁月里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