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摇滚

最近翻出旧报纸来看,

最近期间的《南方周末》一直都没有时间看。

直到有一期看到南方周末高校纪实电影周。

盛志民的一个纪录片《再见,乌托邦》。

其中主角是:崔健 窦唯 张楚。

用来追忆并反思中国摇滚的过去与现在。

80年,也是中国摇滚的辉煌年代。

虽然我依然觉得他们仨儿唱的真不怎么样。

但也确实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摇滚精神。

曾经看过一本书《爱在摇滚的岁月》。

书里记录了那个年代由崔健 窦唯等伴随摇滚走过的成长岁月。

不怎么好看,但却真实又热血沸腾。

一个逝去的年代。

也追忆死去的贝塞尔1969年8月15日伍德托斯克的疯狂。

永远不可能再回归的摇滚传奇。

盛志民在南方周末里接受采访,提到关于小众的问题。

提到关于小众文化的市场和发展。

他说摇滚已经够小众不能再小了。

我想写写关于小众的感想。

盛志民说小众恰恰是商业标签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标签,他吸引了很多豆瓣青年来朝圣。小众这个标牌就在远处插一个旗子,吸引大家过去。我可以告诉你,陈绮贞的第一张唱片出来的时候,它的策划是非常缜密的。

这现实的话总是残忍,却也印证了我的想法。

当大众沦落为平庸,小众已经成为文化主流。

这无可否认的成为了标签。

安妮宝贝曾经已非主流的姿态出现在文学市场,

而今已经引领一代人走一种大众化的一种思想模式。

张悬,陈绮贞,曹芳等等。

这些不错的音乐人,在我的观念里,远远不够小众。

她们只是以安妮曾经的方式再次来过。

真正的小众音乐人,

就像我和芝麻经常聊的,比如李志、周云篷、左小诅咒、万晓利等等。

他们不以小众出现,如同摇滚一样永远不会成为大众主流。

他们突破浮华,撕拨着现实的表皮。

我很喜欢这样一种真正的乐者。而不是卖乐商人。

最后,以周云篷的《失业者》为结尾。

周云蓬

失业者

我们活在租来的房子里,

我们活在公共汽车里,

我们活在蒙着灰尘的书里,

我们活在电视的荧光屏里.

我们活在电话的号码里,

我们活在商店的橱窗里,

我们活在制造幸福的车间里,

我们活在蜗牛的储蓄盒里.

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蓝天,

我们就成了无助的失业者,

一旦有一天嗅到了春天,

我们就成了陌生的局外人.

我们不属于工人阶级,

我们也不是农民兄弟,

我们不是公务员老师知识分子,

我们不是老板职员中产阶级.

因为我们看到过蓝天,

我们就成了无助的失业者,

因为我们嗅到过春天,

我们就成了陌生的局外人.

餐厅服务员,每月包吃包住300块钱;

仓库保管员,每月包吃包住500块钱;

产品推销员,每月包吃包住700块钱;

电脑打字员,每月包吃包住800块钱.

每个日子都是星期天,

每顿饭都是最后的晚餐,

每张床都是临时的客栈,

幸福总在街角的转弯处.

夜晚太明亮,我们睡不着,

幸福的人在哭,苦恼的人在笑.

请把灯关了,

请把灯熄了,

请把歌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逝去的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