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说词的起源

由于词的体性复杂多变,既有音乐上的特殊性,也有句式上的特殊性,还有情感内容 方面的特殊性, 所以关于词的起源也一直是异说纷呈,鲜有定说。那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说说词的起源。

宋元明清的一些词话著作有很多都涉及到词的起源问题,20世纪前半叶新旧文化交锋,关于词的起源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些讨论确实有助于我们对词之源头的追溯和确认。但这种讨论没有充分顾及到词体的复杂性,而只是立足于词的某一体性,则这种对起源的探讨就注定是难得圆满的。

作为一种以音乐为本体的文学,乐曲与歌词究竟如何配合,并无歌谱流传,《白石道人歌曲》 虽有17首词缀有旁谱,但因拍眼无存,所以难识其真,故详情往往不得而知。因此,以词乐来溯源,其途维艰;但撒开词乐来溯源,源头更众说云云,更难令人信服。追溯词的源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追溯的逻辑基点不同,学术史上关于词的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一,诗词同源说。此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究其理由说,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他的以诗为词,初步改变了词为小道的传统看法。因为要尊崇词体,所以苏轼力主诗词同源之说,他认为在文体本质上,词与诗是一致的,词之源即蕴含在诗之源中。清代汪森也持此说,他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南风》是传说中舜时的歌曲,《礼记。乐记》曾记载舜在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但后来《孔子家语》则记录了《南风》的歌词,经崔述《唐虞考信录》考证,判断其为“后世工于琴者所拟作”。 《五子之歌》则见于伪古文《尚书》。汪森将词的起源追溯到唐虞时期的《南风》等歌,实质上是追溯诗与词的共同起源了。这种追溯以诗词文体相承相近为逻辑基点,是以忽略词体特殊性为前提的。作为专门的“词的起源”,在学理上是不完善的。至多只能说是词的远源。也可以理解为后世许多韵文文体的源头了。

二、词源《诗经》说。此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惟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南宋张镃《题梅溪词》即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这种将词的起源与《诗经》挂上钩的做法,除了尊体的目的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长短句的形式。

词与古代长短句诗确实在句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即说:“ 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即有这种似曾相识之感。但苏轼并非把长短句诗与词混为体, 而是称赞其词的意趣与诗歌相近而已。

其实上揭汪森所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也是以长短句为形式特点,在尊体的基础上来溯源的。汪森《词综序》接着说:“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八篇,以《诗经》等文献中的长短句来作为词体的起源,其学理同样也是不充分的。

三、隋代初唐说。此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宋代即不乏其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云, “盖障山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峦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杨柳枝》 和《河传》即是隋代产生的词调。朱嘉与胡仔也有相近的观点。王灼把曲子的始兴定在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型。《隋书•音乐志》曾详细追述了隋代音乐人郑译以七调合十二律而成84调的过程,这84调其实就是燕乐的骨干唐代音乐承隋旧制,虽然续有变化,但大旨在这84调范围之内。隋唐之间燕乐的自成系统,为曲子词的产生美定了重要契机。所以,以燕乐之形成来考察词的起源,是符合学理要求的。因而,词起源于隋代初唐之说之所以在多种说法中被广泛接受。

还有认为词是起源于六朝乐府和六朝浮艳说。看来关于词之起源远近的问题,实际上决定于我们自设的逻辑基点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词的体性定位在什么样的学术层次,也会有相应的什么样的起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说说词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