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故事里的其他人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因为我想写的三个人似乎在今天来看都没能引起太大的关注。既没有他那声震东北的父亲张作霖,也没有他的结拜大哥蒋介石,更没有陪了他72年之久的赵四小姐。每一篇文章的开头都是最难写的,以人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应该先从郭松龄开始。

郭松龄——师也友也,虽败犹荣的理想主义者。

      郭松龄,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1911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人莽莽撞撞在武昌起义,打响了反对清王朝的第一枪,远在东北的郭松龄听说这事儿后很是激动,反正那个时候也年轻气盛,二十七八的年纪拿了一把锄头就要跟清政府干。很迅速的就被清政府抓住了,被拖到菜市场准备"英勇就义",这时候来了一个叫韩淑秀的女人,说他来奉天是跟她结婚的,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于是小郭被释放,两个人很快结了婚。

图片发自App


      古人常说“成家立业”不是没有道理,在成家之前的郭松龄基本上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成家之后立马本分了不少,还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并且在1913年从陆大毕业进入讲武堂任教官,他和张学良的缘份正是从这里开始。首先我们来说说讲武堂是干什么的,如果说黄埔军校是专门为国名党培养军官的地方,那讲武堂就是专为东北军培养军官的地方。在1917年左右,那个时候张学良十六岁,张作霖为了让他子承父业,把他送进讲武堂,当时他的教官正是郭松龄,应该说严谨治军的郭教官在年幼的张学良心中埋下了一颗很深的种子,这也就注定了日后二人的共荣共辱。

      1921年,因为张学良的举荐,张作霖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张学良自己任第三旅旅长,并且两个旅组成司令部,不仅郭松龄和张学良不分彼此,就连下面的士兵也不分彼此,统称为“三八旅”,用张作霖的话讲“小六子除了老婆不能给郭松龄,其他的都可以给。”革命友谊一定要经过战争的洗礼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当时不愁没有这样的机会。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中国最强者”吴佩孚所向无敌,把奉系打得连连退守,奉系唯一的几场小胜全是“三八旅”打出来的,并且因为这几场小胜保证了张作霖能顺利撤回关内。过了两年之后,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奉系大获全胜,郭松龄与张作霖的矛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滋生。

      首先是二人的对外政见不同,郭松龄是一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老张能听从他的主张退回关内、保境安民,不管外面打的多么火热,东北不参与。但是张作霖、杨宇霆不这么认为,我不打别人那别人就不会来打我吗?他们的目的应该说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白山黑水的东北成为乱世中的桃花源,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上采取的方式不同。所以说价值观有时候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价值观的相同还是不相同。然后就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张作霖许诺将安徽督军的位置给他的,最后却因为杨宇霆占了江苏督军,于是姜登选顺位安徽督军。郭松龄自认为他在这次战争中功劳最大,到后来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就是他恨上述每一个人的原因。都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但郭教官受了很多委屈,胸怀却没有增长。

      等到1925年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张学良年岁又加,张作霖赋予了他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张学良军长将这些权利全部交给郭松龄后,郭副军长也确确实实立下了不少战功(毫不夸张的讲,在郭松龄死了之后,张学良一辈子没打过胜仗。)自然而然,张学良和郭松龄带的部队已经成为奉系中最强的一股力量,并且拥有整个东北军乃至于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这个时候郭副军长似乎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奉系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由此开始。

      应该说郭松龄对张作霖的不满由来已久。作为军校科班出身,他看不惯张作霖这类旧式军阀的人情世故,在他的价值观里他把“情、理、法”的“法”排在第一位,所以他对于张作霖身边那几个从绿林中登堂入室的结拜兄弟一个都看不上,而这几个人偏偏大权在握,这也正是他处处受到排挤甚至被孤立的原因。而此时,他联络了冯玉祥等人要为张作霖“清君侧”。

      何为“清君侧”?在我们民族的价值观里面,皇帝是天子,是不可能犯错的,如果皇帝犯错那就是皇帝身边的人蒙蔽了皇帝的眼睛。在电影《妖猫传》中,安禄山叛乱就是以宰相杨国忠和他妹妹杨贵妃祸国殃民为由起兵的。郭松龄这个时候也一样,他起兵的理由是张作霖老了,被杨宇霆等人蒙蔽了眼睛,要严惩杨宇霆,老张应该把位置让给张学良。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是以张学良的名义号召了不少人,甚至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张作霖都真的以为是张学良的意愿或是默认。


图片发自App


      起兵开始,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坐车回奉天,路过叛军驻扎地与郭面谈,郭松龄拉拢不成直接把他给毙了,放在薄木棺材之中弃之荒野。按照资历姜登选是他的上级,就像明朝时候二品袁崇焕把一品毛文龙杀了一样,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合乎情理的。我们再来看姜登选这个人,百度百科词条里面给的评价是豪爽轻财、待人诚实、为官清廉、和蔼可亲(像由心生,上图看面相就能看出来),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常为驻地军民及家乡人民怀念。有一件轶事可以对比出两个人的性格,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姜登选手下有一个旅长不听调遣,郭欲杀之,姜跪于少帅前,痛哭失声。应该说姜登选是一位忠厚的人,后来另一五虎将韩麟春将姜迁坟厚葬,打开棺椁,只见姜登选绑绳已松,棺盖上遍布抓痕,见者无不垂泪,我想《妖猫传》贵妃那一段就是借用了姜登选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可以说如果郭松龄不那么固执的话,他可能已经占领了奉天,成为了东北的王。但是他绝对不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委曲求全,按张学良评价他的这位老师:茂宸是个宁折不弯的人。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人就在权衡让他们谁来当东北的王于日本更加有利,然而当日本说客拿着扶持条件去找郭松龄的时候,郭松龄拍着桌子严辞拒绝。在这一点上郭松龄就远远不如张作霖如鱼得水了,一方面,张作霖和日本人签订了密约,保证让日本军队在东北享有许多特权;另一方面,张作霖给日本军政要员送去500万大洋。于是日本关东军以保护南满铁路为名向郭松龄军驻地空投了无数的炸弹,在此同时,张学良让他的发小冯庸开着直升机在叛军驻地遍撒传单,表示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于是郭松龄也知道大势已去,遣散了所有部队,让他们去找张学良,自己带着卫队逃走了。

      在这个过程中,张学良一直在找他的老师,希望能把他送到国外去读书。但是杨宇霆却不愿意看到这个人活着,所以当吴俊升的骑兵在地窖中抓住郭松龄夫妇的时候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消息还没有传达出去就先被杨宇霆知道,杨宇霆担心张学良会保他,于是早早的把他处决了,网上有当时拍下的照片,可以说很是凄凉。佛家说凡事有因果,这件事的因也就造成了杨宇霆四年后悲死的果。

杨宇霆——民国诸葛,“奉天托孤”却又“杨常而去”。

      高晓松在“晓说”里面提到,如果杨宇霆不死的话,九一八事变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那么东北就不会沦陷,东北如果不沦陷,那么日军侵华的时间至少可以推迟五年,如果抗战推迟五年,那我们的抗日战争就不会如此被动。那么杨宇霆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图片发自App


      杨宇霆在当时是张作霖的总参谋长,就和现在秘书长大概是一个级别,毫不夸张的说,张作霖所颁布的每一条政令都来自于杨宇霆,类似于建立东北海军、出台田赋制度、修筑战备公路、开设兵工厂这些都是由杨宇霆督办的。当然,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器重还因为他们正好都是把空调的温度调到26度的一类人,在对日本的态度上不冷不热,彼此之间都很舒服。这里有必要简述一下当时东北的情况,张作霖治下的东北是一个在日本和俄国之间求平衡的东北,而只有杨宇霆能让这两个国家相互制衡,又不损害东北的利益,一边是张作霖口头给予日本人承诺,另一边在杨宇霆的配合下拒不执行。所以日本人常视杨宇霆“邻国之贤,敌国之仇。”

      前面提到,杨宇霆和郭松龄相看两生厌,而郭松龄在被抓住之后在未告知张学良的前提下,杨假借张作霖的名义命人直接将其枪毙,这使得张学良对他怀恨在心。另外一件事是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杨宇霆是强烈反对的,他觉得东北就应该自治。所以张学良一直对杨宇霆没有好感,但杨宇霆作为他父亲的“老臣”,常以周公辅成王来形容他和张学良的关系。

      一方面,张学良喜欢抽大麻,抽完之后一睡就是一整天,生活上放浪形骸之外,这一点杨宇霆经常以长辈的身份去批评他;另一方面,因为张学良不管事,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很多事情不找张学良直接去找杨宇霆,事情反而能够更快的得到解决。慢慢的,杨宇霆的家里门庭若市,而张学良的卧室外门可罗雀。

      有一件轶事是说杨宇霆家里摆酒席,当张学良入场的时候一个欢迎自己的人也没有,并且杨宇霆也只把自己当一个普通宾客对待,所以他连饭都没吃就直接回去了。可以说杨宇霆绝对不会想到张学良已经对他起了杀心,聪明如杨宇霆为了避免“功高震主”,也为了让张学良安心,其实已经放下了自己的实权,只是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在劝勉张学良,但张学良越来越不习惯于这种管教,于是在某一天,当杨宇霆和黑龙江主席常荫槐拿着某条政令来找张学良签字的时候,张学良推说晚饭后再谈,回到家里他立马连掷三次银元,均朝上。于是安排六名卫士直接将二人枪杀于“老虎厅”。并且当晚就跑到杨宇霆家里道歉,厚葬杨宇霆。

于凤至——最贤的妻,错爱到白头、终究被辜负。

      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张学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于凤至的墓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姐呀,我终于来看你啦!”我总在想张学良对于于凤至到底能不能做到心安理得呢。在他早几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90多岁的年纪还在说自己“生平无憾事,唯一爱女人。”我觉得对于于凤至他应该说的话是“生平多憾事,最负此中人。”


图片发自App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于凤至。于凤至是当时一个富商于文斗的女儿,于文斗在早年帮助过张作霖,所以当张作霖发迹之后就想和于文斗家结个姻亲,于凤至比张学良大两岁,张学良便常以“大姐”相称。这个伟大女人之所以伟大皆起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于凤至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去为他求情,希望蒋介石能放了他,但没有结果。百般无奈之下,她只得同意赵四小姐以秘书的身份去软禁地照顾张学良,而她自己应张学良的要求带着三个孩子去了美国。本以为来日可期,可是谁能想到,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她和张学良从这之后就再也没有相见。

      于凤至到了美国后一直不忘营救张学良,到处控诉国名党的种种罪行,时不时就给宋美龄写信,希望她念及旧情(张学良在上海结识宋美龄的时候,蒋介石可能连一个旅长都算不上,一个是东北少帅,一个是江浙名媛,个中关系微妙难言),给国民政府施压让他们释放张学良,并且还出版了不少书籍,想在这个号称民主的国家引来关注,让美国人关注台湾、关注她的丈夫张学良,可以说她的人生最后的五十多年都在为营救张学良而努力。


图片发自App


      在此期间,于凤至为了报答照顾了张学良三十多年的赵四小姐,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在美国的那些年里,她为了让张学良出狱之后不至于没有钱花,学会了炒股,并为张学良积累了不少的财富。除此之外,于凤至在1990年去世的时候,在她的墓碑旁还留了一块空地,她跟子女们说,希望以后她们的父亲也能埋在这里,并且在墓碑上刻着“凤至-张”的字样,可是苦等了50多年,终究还是没能等来想要的结果。晚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时他评价于凤至,甚至说出了“她是贤妻良母,但是我不喜欢贤妻良母。”这样的话。

      笔者认为,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有着大才但同时又有着大的性格缺陷的人。郭松龄最大的缺陷是心胸狭隘,可能张作霖认为这江山以后反正是要交给张学良的,到那个时候还怕你郭松龄分不到一块好肉吗?所以一碗水就难免端不平,但转过头来想,如果郭松龄真的造反成功,他又是否真的会把权利还给张学良呢?再来看看杨宇霆,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自负,甚至在张作霖去世之后还一直称张学良为小六子,可能是他真的没有料到这个在他眼中从来就没长大的孩子会为了逃离他的束缚而以结束他的生命作为代价。最后来看于凤至,我觉得从很大一方面来讲,她是幸福的,哪怕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远在大洋彼岸苦守五十多年,独自抚养几个孩子。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明白,有时候付出比得到更令人满足。况且,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学良故事里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