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做体制的圈子

       所谓体制内,泛指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而体制内人,即是类似于公务员具有稳定编制的一部分人。

        而“圈子”的产生,即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如:徒步圈子、自媒体圈子、理财圈子······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向每个圈里的大神学习,不断进步,也称“抱团行动”。

       体制内也有他的圈子。

       对于六、七县小县城的小公务员一枚,我就在工作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毕业后顺利考回家乡的一个行政单位,在周围人眼里,算是工作稳定,可以考虑婚姻了。我怀抱一腔热血在这个圈子里工作、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倍加珍惜双休的日子。可慢慢发现这个圈子里一个现象,周围无论是上了好几年班的姐姐,或是即将退休的阿姨,下班唯一的活动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围桌打麻将,而一些从学校出来的小年轻抱着一腔热血进入单位,想着在工作上有所成绩和发展,可慢慢发现,情商比智商重要,关系比能力重要。一年半载过去,也慢慢沉溺于这种小县城的“安逸”生活,每个月拿着为数不多的固定工资,并以“小城市就是这样”、“下班没什么事可做”来慰藉自己。

       殊不知,无论你在一线北上广或是在七八线小县城,如果只满足于上班的八小时,不主动挖掘价值、培养爱好,十年过去,你依然是“温水里的那只青蛙”。

       不想做温水里那只青蛙,一眼看到头的职业和生活,我利用下班时间学习、发展兴趣爱好,这个圈子里开始不断有声音:你都稳定了,还继续考什么?反正也考不上,还是不要折腾了······我在这样的质疑声中白天忙着上班,下班学习。两年后考到了现在的单位,虽然也是体制内,但来到了另一个圈子。

       这个圈子里有一群思维更独立,面对和分析问题更理性的战友,有人上了几十年班还在考证,也有上班几年的同事回学校读在职研究生,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限制一部分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各种制度的实行更是推动了这部分人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本的回报率远高于工资收入的增加”。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大多数依靠工资生活的我们,近年来都感受到了房产经济对我们的巨大冲击,而大多数职业线性增长的工资已开低了我们在这个时代可能拥有的更好价值,或者说体制这个圈子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满足于现状的日子极大的削弱我们拥有的社会竞争力。

      这时,一部分人及时找到方向,跳出体制,寻找新的圈子,这种所谓的“辞职潮”,正是对限制的竞争力圈子的不屑和奋力反抗。

      一部分圈内人则利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获得多个管道收入,而不是依靠单一的工资,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成为社会日渐盛行的“斜杠青年”。

      而剩下一部分人永远的麻木于这种雇佣关系,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追求着所谓的“平凡的小日子”,并不时向周围人输送着“懂得满足”的平凡思想。

      诚然,无论在哪个圈子,选择一份职业并不意味着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活,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已成为我们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不可替代才更稀缺,你得随时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因为你所以为的稳定其实以最大风险在赌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叫做体制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