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况味--读张爱玲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张爱玲的书在已读清单里面越来越多,可是读书笔记心得依旧停留在那几页纸,大多数是记录了旗袍的颜色和款识,那应该是女孩子对服饰和颜色研究的喜好吧,放在现在并不是用得上,但是她的描写让人充满幻想。雪清袜子,瓷青,湖绿,蓝布青灰细呢旗袍青绸里子……这一切描写我都想见见,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色彩。关于旗袍和色彩,张爱玲的小说是给我最初的印象,穿旗袍的女子身姿摇曳,气质各不相同。

图片发自App

色彩明丽的世界,也许我选择看到的就她在港大读书时写的《烬余录》里谈的一样吧,女孩子穿什么衣服,战火中依旧是不闻外事的举行着派对,男女之间勾心斗角,打仗时候也会忽略那个战争的背景,那时张爱玲对于她经历的一场战争的描写。可是我也快成了那个忽略战争的人,忽略的不知有现实的战争,还有男人和女人的战争,女人和女人的战争,为什么会忽略呢,其实心理清楚,只是在逃避而已,张爱玲的笔太冷了,冷的是现实里的现实。

就像董桥先生所说,她有点像一个鬼一样,在人间穿梭,经过弄堂,又走过人家的后花园,在满堂宾客之间,在一家老小之间,你看不见他,她把你看的一清二楚,甚至连你心里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面也看得一清二楚,她不下轻易的判断,她冷冷地旁观。张爱玲毒辣阴狠又虚无的眼光里,爱情、亲情都变得无处可逃,你又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那就是现实。

也许就是无处遁形,所以我在回避,那些斗争和残酷我也可看到了,只是没有那么直面而已,我还在读张爱玲,我知道她的意义不仅如此而已,我知道的关于她很多的意义,但是又不想知道,张爱玲于我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吧。

把书当作世味人情,也把世味人情放到文字里,都是过客而已。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荒凉的况味--读张爱玲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