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反思

在做2014年考研英语二的真题,其中Part B引发了我的深思。

在爸妈看来,做试卷是为了拿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有好生活。仔细想想,其背后毫无逻辑,缺乏思考,如此决策与其说是“大人的经验”,不如说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身的懒惰的纹饰。

当我深入到试卷中,读着上面的文字,我发现那是在讲英国的地标艺术,随着文字的展开,我看到的是一位热爱艺术的英国人在骄傲地介绍着自己国家的一件件艺术品,他讲的是如此专注和自豪…但我却一点都听不懂,却还要为最下面的五个句子配对而发愁。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不曾了解过那些艺术品的样子,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若是自己去搜它们的图片、影视作品、故事文章,又恐怕父母老师呵斥为不务正业,虽然他们并不会真的这么说,但自小慢慢形成的自我强化还在施展着余威,阻碍着我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书本中的世界是人在看到真实世界之后的二次创造,但如今揠苗助长的老师和家长为了使我获得一个标准选拔的好成绩,在没有给我充足教育资源滋养的背景下揠苗助长似地让我吃下书本中干巴巴的文字,靠着一遍又一遍的机械记忆将我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

我相信很多考研学子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他们仍然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和记忆,因为这是他们眼中又一次为数不多的“翻身”的机会。

但这样的训练让自己养成的思维和习惯会让我们真正的翻身吗?这样的选拔真的会让我们翻身吗?(2018年考研数学的泄题事件又一次在提醒我们什么)翻身的标准又是谁规定的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翻身呢?我又不是背部着地的乌龟…

对于问题的答案,我不会停止自己的探寻,也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