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1-2

       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介绍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理论和两个重要突破。 根据他早期的本能驱力理论,人一直像动物一样受到泛性器官(口,肛门因为神经末梢的聚集,也被视为力比多驱力的源泉)紧张刺激的驱动,并且在五六岁,性元素会聚集到性器组织结构下,前性期的本能成分也会归入性器主宰,当然同时也会一直在意识和社会性的阻拦和指导下,建立精细的防御去阻止本能冲动的肆无忌惮释放。也因此,俄狄浦斯情结会是一个人的核心情结,而解决冲突的方式则是阉割焦虑的威胁。一直到1920年,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所有冲突和心理病态的根源。 文中,作者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做引发了精神世界领域的宇宙大爆炸,的确如此,但也无可避免地,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他自己也发现了很多原有理论不能涵盖或解释的部分。1920年,原本被视为性欲一部分的攻击性和施虐,终于被提到了和性欲本能同等的地位,形成了双重本能理论。而1923年,对于冲突,这个视为所有心理病态根源的核心,在理论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地形模型中,简化地描述,冲突是无意识本能和前意识潜意识的冲突,但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老佛爷意识到,无意识的愿望和冲动是和阻抗相冲突,而阻抗也往往不为意识所知。因此老佛爷开始认为心灵的基本冲突不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而是无意识内部(p36),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结构模型,引入了自我、本我和超我。

       至此,传统经典的精神分析脉络呈现出来:

       1.性心理发展线: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2.结构模型:自我、本我、超我

       至于客体,弗洛伊德认为是来自于经验学习。 最有意思的是本章最后一节,尽管弗洛伊德在理论框架中一直在突破自己的理论构想,但在他创建的精神分析王国中,他一直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保持严密的关注和控制。早年和他关系密切的学者各自发展了很多理论,一部分也被吸收回归到精神分析的思想中,但因为和弗洛伊德的冲突走向关系的分道扬镳,也隐隐导致他们的理论贡献不为主流所承认和看到。这也难怪阿德勒选择那么激烈的方式和弗洛伊德对抗……

         因为太想知道客体关系理论如何发展,跳过第二章自我心理学直接阅读关于沙利文的篇章。但后来发现跳过自我心理学,很难完整理解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防御机制是如何在分析中起作用的。

        序言里提到,哈里.沙利文提出的参与观察法和人际场域理论,对所有社会科学的当代方法学和当前社会建构论的概念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一章节里,可以看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家庭中的互动,可以发现多么令人吃惊的细节和事实。 女病人有明显的牵连观念和妄想,而病人的父母则在沟通中时常相互有一些小的非言语的交流动作,而当女儿发现时,则予以否认。这,已经很类似煤气灯实验了。 而另一个男病人的案例,则可以发现他在人际互动中,当亲密关系靠近时,他会无意识有一些行为方式去导致双方的争吵,从而达到关系疏远的目的。在他表面上对于自己会不会是同性恋的恐惧之下,掩盖的是他对于关系亲近的恐惧和焦虑。 沙利文对焦虑和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习得焦虑以及焦虑的处理模式有很多假设,他也提出了"好我""坏我"以及处理冲突的自我。但他和老佛爷不同,他认为人的驱力源自社会性习得,而非本能。 看到这儿还得返回去看自我心理学的部分……这本书所有学者的理论在解析时,都有一个参照系,就是老佛爷的理论,包括对他理论的反对、补充和发展,有时一晃神就抓不住差异点究竟是什么,也难怪老师总要求把书读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