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中和新说
朱熹“中和新说”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升华。思想境界的飞跃提升,朱熹兴奋之情难抑,将之化为笔下的诗歌与书法,不但为后世留下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还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产。
一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40岁。这一年正月,他第三个儿子朱在出生了。而这一年对朱熹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他“中和”思想正式实现“旧说”向“新说”转变。
理气论和心性论是朱熹理学思想的两大核心,理气论是就宇宙界而言,心性论就人生界而言。
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但就“仁是什么,为什么行仁”问题,孔子没有展开说。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人性。在孟子看来,人性与人心本是二而一的东西,人性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人性。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就是儒家的“心性论”。
《中庸》是儒家专讲心性学的专书。朱熹“中和”思想,就源自《中庸》里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乾道五年之前,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朱熹。
一是“心、性”定位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心、性”的问题。朱熹继承自二程而至李侗的“中和”思想,即“中和旧说”,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一说法最大问题就是,很容易导出“未发之前无心”的谬误。
二是“中和”工夫论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达到“中和”的问题。朱熹认识到李侗“静时涵养”功夫的片面性,跑到潭州找张栻一起讨论,张栻主张“动时省察”功夫。湖湘论学回来,朱熹“中和旧说”思想开始倾向于“动时省察”功夫,这又忽视了“静时涵养”功夫。
乾道五年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朱熹找到了打开他“中和”思想两个问题的钥匙。
朱熹将宇宙界的“理气论”落下人生界的“心性论”上,认为性属理、心属气。在宇宙界,朱熹认为“理气合一”,“理气两行”,谁也主宰不得谁,所以也称宇宙界为“自然界”。在人生界,朱熹也主张“心性合一”,但认为“心”能主宰“性”,也就是人能使人类社会理想化,这就是古人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心、性”定位的问题上,朱熹又导入一个“情”的概念,将未发作性看,将已发作情看,而心则兼未发、已发,既“心统性情”,这样就解决了心、性、情在心性论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在“中和”工夫论的问题上,朱熹提出持“敬”的工夫方法,主张“动”“静”双修,不论是“动时省察”,还是“静时涵养”,都可持“敬”去体识“心、性、情”。朱熹的主“敬”思想,追溯回到二程的主张。哪什么是“敬”呢?二程指出,“敬”就是主“一”,一就是要专心于一处,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贰
随着“中和新说”思想的形成,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构架更加紧密、深遂,这让朱熹思想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上。
朱熹有两首《观书有感》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以“观书”为题,借助生活中所见,诠释人生哲理,是朱熹诗歌的代表作,几百年来广为传诵。
第一首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里的水光明亮清澈,像一面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方塘里,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那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
朱熹以“半亩方塘”喻作书,以“天光云影”比喻书中蕴含的理趣,以“活水”比喻新的领悟。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常用来比喻,人的观念、知识等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的东西,才能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说: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涨了起来,大船轻飘飘的,像一根羽毛那样浮在水面上。往日水少时,花费了很大气力也难移动大船,今日大船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河中航行了。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因此,“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艨艟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通过长期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贯通,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以理入诗是宋诗最大的特性,朱熹又是宋代的理学大师,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宋诗的典范之作。
从这两首诗的意境来看,应该是朱熹“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转化,思想体系获得巨大飞跃提升后,兴奋心情的真实反映。
第一首诗广为传诵后,一时全国出现了多处的“半亩方塘”。那么诗中的“半亩方塘”究竟在何地呢?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尤溪郑氏馆舍墙壁上,写过一阙《蝶恋花·醉宿郑氏阁》词,其中有“清晓方塘开一镜,落花飞絮,肯向春风定”之句。朱熹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与“清晓方塘开一镜”有明显的借鉴痕迹。由此可以推断,朱熹诗中的“半亩方塘”,就是尤溪郑氏馆舍内的“半亩方塘”。
叁
朱熹既是理学家,是诗人,也是一位书法家。朱熹思想境界提升而获得的兴奋喜悦之情,也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上。
今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分别存有明刻木匾一块,上书“鸢飞鱼跃”四字,为朱熹手迹。
“鸢飞鱼跃”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表达的是鸢鸟在天空游翔,渊鱼在水中泳跃的喜乐之情。这与朱熹“中和新说”思想确立后的心情是吻合的。
无独有偶,尤溪县保林寺原藏有一副与此相关的木刻板联,上书“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此板联制作精美,木料为乌樟木制,字面和底纹饰鎏用金粉,海底嵌镶日、月、蝙蝠、祥云等浮雕。相传此联手迹为朱熹中年所写,原存尤溪县保林寺,保林寺遭受火灾后,板联流散民间。
就在离保林寺不远的桂峰村“玉泉斋”墙壁上,也书有朱熹手迹“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现书斋虽已破败,但字迹仍依稀可辨。
“鸢飞鱼跃”四字后来成为朱熹的闲章刻字。福建省尤溪县水南白鹤楼蕊珠宫正厅四壁上,留有朱熹手迹,内容为“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每幅字留有四方大篆印章一枚,印章上刻的就是“鸢飞鱼跃”四个字。
白鹤楼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年—994年),主殿为“蕊珠宫”,主祀汉钟离、吕洞宾二仙,原名清晖楼。相传尤溪进士、高州知府赵希参退休后,某年三月于清晖楼举办丹阳会,有道人降临盛会,在楼壁上画了一只白鹤。道人拍掌歌舞,壁上的白鹤也应节而舞。随后道人坐鹤飞走,人传此道人既吕洞宾。为纪念此事,遂将这座楼更名为“白鹤楼”。
朱熹善写楷、行、草诸体,尤其善写大字,他的书法作品有的秀丽清新,有的磅礴厚重。明海瑞评价朱熹书法:“风流韵达,雅致超群,实似天然妙品”。
2009年11月23日,中国嘉德“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中,《朱熹等宋元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经激烈竞价,以1.008亿元成交,这不管是对书法界还是拍卖界来说,都是一件盛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