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后人整理成册的,原本已经在历史中遗失了。
汉蔡伦造纸以前,人们书写记录的是竹简。而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和宋朝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流传这些典籍只能靠手抄。
岁月流转,战乱频仍,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中,这些珍贵的典籍也遭受了无数次失落和无数后人的整理。
现在流传于世的版本其实有很多,最终达成基本统一的版本,是汉末河上公和唐王弼整理的版本。
河上公,具体生足年月不详,史书中记载是汉末一个修道的隐士。自称河上公,朝廷数次宣招入朝为官而不应。唐杜甫写《饮中八仙歌》赞李白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就是引用的河上公的典故。而河上公注释的《道德经》因其时代接近,人生态度接近,生活态度接近,身份相近,而成为后世最值得参考的版本。河上公将道德经分成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37章,38-81章为德经,并为每一章取了个核心提示短名。如本文名称后面(淳风第十七)就是河上公所为。
1973年,我国出去了马王堆汉墓,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册帛书版的《道德经》。帛就是布,写在布上的道德经。发现世传道德经跟其对照,竟然有四百多处被改变,造成一百多句意思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大家真的要多读一些版本。一来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老子原文的真相,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领略改变的内容,那也是时代的烙印。或者因为避讳,或者因为立场,或者因为想推崇什么或者掩盖什么,每一处改变,也都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感悟和思索。比如上一章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在汉帛书原文中却是“致虚极,守情笃”。情变成了静,认真体会这个变化,你能衍生出多少想象来呢?
有人说后世改的太多了,道德经不值得研究了,除非看原文。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时代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道纪”,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怎么会没有价值和意义呢?
关于这些改变和思考,我们后面会专门跟大家来交流,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传世版《道德经》,一起走进老子的世界。今天分享《道德经》第十七章——淳风!
先读一下原文: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再来一段译文: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看到“统治者”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这个译文是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之间的产物。如果把太上理解成统治者,那太上老君是什么鬼???
其实对于太上,用最简单的理解反而能得到最靠近真相的解读。
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和尚......哈哈。其实,我们民间成为中有太爷,太奶奶,太老老,老历史剧,皇帝传位给儿子后,自己就成了太上皇,而媳妇就成了太后,还有我们分古史,有太古,上古,远古,等。所以太第一是指时间久远。第二,太就是指“很什么”的意思。比如我说:太喜欢你们了。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今天太热了太冷了。你太老了,太漂亮了。都是这个太。
上呢?我们经常听到走为上计,上兵伐谋,某有上中下三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上就是表达很好,很棒,很高明,很了不起的意思。所以古代有一种神仙叫“上人”。
太上,其实最好的解读就是:非常牛逼的人或者最棒的人。
那个时代,还没有统治者这个词,还是圣人以德王天下的时代。换成我们现在的社会,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也可以理解成企业领袖,团队领导人,家长,等等。所以,不要现在第三者的立场去评判什么统治者,而是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成为那个“太上”,非常牛逼的人!堤义明先生就是这样做的。
老子给指出了四种境界,你可以对应于治国,治企,治军,治家,治人。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重点是——你悟道想达到什么目的,得到什么结果!
太上……其次……其次……其次!
这四种境界分别是:
不知有之(王弼版为下知有之)……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最棒的存在是被管理者或被领导者都不知道有他的存在,按照王弼版的意思就是,被管理者或被领导者只知道他的名,长什么样,做什么事等都不知道。这叫道治。像现在企业流行的阿米巴经营法,或者比较流行的企业顶层设计中说的自动自发的工作机制。
其次一等的是人们都亲近他,赞美他,拥护他,愿意追随他,这叫德治。不需要太多的管理,一声召唤,一声劝勉,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个时代我们也很熟悉。包括现在的马云,任正非,刘强东,都有在德治上发力的影子。
再次一等是让人们产生畏惧之感,因为怕而服从,这是法制。解放战争中国军共两军都有以法治军的背景,最终国军输了的原因是输在了德治和道治上。缺少了道治和德治,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民不畏死,天下大乱。关于这个部分,有喜欢研究近代史和军事内容的,我们另外有机会来讨论。
最差一等就是被人们不但不敬畏,还要侮辱,拿他开玩笑。看看大洋彼岸某国推特治国的总统,大家也就明白这是个什么境界了。
这四境,对应到我们治企,带团队或者经营好家庭,都是一样的有效。甚至,河上公的解读中这也是修道之人修身的准则!
老子而后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古文中这个焉字,类似于现在的疑问句的助词“……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造成这四境的原因有两个:信不足和有不信。
什么叫信不足?
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南门移木北门,赏百金,时人弗信。一莽汉试之,果然。遂变法得行。
这一小段仿古文讲的故事,各位都能看懂吧?
信不足,则道不行。当人们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是为自己的,而是只是你画的大饼,人们并不相信的时候,自动自发工作,是不可能的。当人们相信了自己是在为自己奋斗,就会破除万难,想尽办法,办法想进去解决问题。这就是道境了。关于谁是领导人,谁是企业主,都不重要了,因为人们都认为是在为自己而工作。这是道治的根本。所以,信足了,道自然运行。
这是一个信向足的方向渐进的过程。是成的一面。反之,败的一面,则是从有不信焉开始的。
如陈涉吴广起义。天降大雨,戍卒逾期,按秦令,卒长当斩!陈吴心有反志,却担心戍卒畏秦威,不敢跟从,于是夜拌狐鸣:“大楚兴,陈胜王”。次日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遂从而反秦。
不信也是一点一点造成的。所以说,信不足,和有不信,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老子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悠字在这里是自由舒适,自然而然的意思,贵言,就是以言为贵,很珍惜自己的语言,不乱讲话。所以等事情办好了,百姓也不知道太上这些超牛逼的人到底都做了什么,还都以为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是我们自然而然就做到了的。
这一段我们来看最近疫情之下的中国和大洋彼岸的某国,就可以得到结果。中国的反应,全民参战,大爷大妈都担负起了封村封路对抗疫情的工作,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我该做的,不需要谁指挥。各种义工,各种支持,一声令下14亿人都在家里隔离。
反观大洋彼岸,政令反复,一会说疫情是个阴谋,不需要戴口罩,一会又让大家戴口罩,隔离令才下,人民大游行就要自由,闹哄哄一场闹剧。还要把州长关起来。这就是其次侮之,有不信焉的样子。
这里老子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管理智慧,无论是一个国家,企业,团队,还是家庭,管理四境,立信两方和自然贵言的状态,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领悟和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