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贝的管理理念看企业发展的几点要素

疫情拐点尚未出现,而零售餐饮业的巨大影响仍在延续。

前两天,《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视频刷了屏,其诚恳的表态和充满人情味的言辞,赢得了网友的一直力挺。

束从轩表示,今年春节是个"劫",老乡鸡在疫情期间的损失至少有5亿元。

与此同时,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知名餐饮企业也不好过。


刚刚!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_腾讯视频

据媒体报道,海底捞疫情期间损失惨重,预计损失将达到50亿元;

而西贝这边,全国6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门店,也有80%以上的门店因疫情关停堂食业务,只200家门店维持外卖业务。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7-8亿元。

若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餐饮企业的节奏,我们可能会看到海底捞、西贝等餐饮企业,春节期间火热的竞争态势,而各家企业想必也会拿出春节期间漂亮的成绩单。

疫情的爆发,不论对谁都是一记暴击。只有挺过这个"冬天"的餐饮企业,才有可能迎来新的"春天"。

而海底捞和西贝两家的命运转折,可能也会因此次疫情,最终殊途同归。

去年6月份,刊发在虎嗅Pro会员上的一篇文章,如今读来,依然颇有启发。

从中也总结了几点看法:


1.看似简单的品类删减,其实是经过系统优化的最佳选项

西贝以炒菜、炖菜、烤制菜为主,更多依赖大厨的水平以及时间火候。上新一道菜,对单店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但对全国400多家门店来说,则是一个浩大工程。

从原材料到中央厨房,从加工配送到门店制作,需要几百个师傅同时在线,既要保持稳定,又要保证效率,难度太大。

所以西贝的菜单在很长时间里都保持不变,既不过长,增加后厨压力,致使服务效率有所降低;也不过短,提高流转效率,但是降低了客户体验。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话说:"西贝目前达成的平衡,是付出多年的心血。"

所以,在我们外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在业内人看来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种种因素,最终才能做出决策。

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评判一家你不了解的企业,我们的无知常常会误伤企业,误导大众。


2.创新虽好,但也需要健全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012年,西贝首次启动大规模扩张。

别人开不下去的店了,贾国龙接手后大火。他认为这是新模式的功劳。

"反对检查,反对考核"的创新管理模式,在西贝发展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西贝门店超过50家后,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便显现出来。约三分之一门店出现亏损的情况,让贾国龙开始反思,缺少健全组织和制度保障的企业是难于持续成长的。

于是2014年,西贝发布"好吃战略",次年又开始系统性阐述自己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及西贝蓝图。

一系列举措,让西贝的第二轮扩张安然无恙,甚至吸引了资本介入。依靠这张蓝图以及蓝图指导下的组织与制度,西贝抗住了2018-2019年更大规模扩张带来的压力。

创新是企业撕破重重阻碍,战胜对手,并保持企业永葆生机的重要举措,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懂。

但是组织和制度跟不上,企业接不住创新产生的"副产品",那么创新也不可能长久。

管理和创新相当于两条腿走路,创新走得太快,管理走得太慢,便容易扯到蛋。


3.善于学习甚至抄袭优秀的企业经验,但最终还是要结合企业实际

看到海底捞的成功,很多同行都想偷师,西贝也不例外。

从2009年开始,贾国龙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海底捞。

西北先后学习了海底捞的服务、经营技巧、组织架构及企业管理。但在这个过程中,西贝也不是完全照搬海底捞的经验,而是根据企业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比如,西贝对师徒关系的捆绑没有海底捞那么紧密。西贝的师徒关系表现为师傅可以获得徒弟以及徒弟的徒弟的工资3%的提成,一旦有人进入管理层,则提成终止,师傅也不必再对徒弟负责。而海底捞则是师徒终身制,也包括连带责任。

在利润分配上,西贝的学习样板是华为。

贾国龙希望西贝成为华为那样,无需上市便很成功的大型组织,而华为不上市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要把利润分给员工。

西贝有自己的"创业分部",一个由员工占股40%、总部占股60%的组织,在经营上享有极大自主权的内部加盟模式。入股成员不仅可以享受年底40%的分红比例,还能对剩余利润进行自由支配。

从这里我们看出,为什么西贝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成为敢和海底捞掰腕子的对手。

敢于学习行业数一数二企业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这是后来者和模仿者,都能想到的办法。

然而照猫画虎,不见得可以行的通。

海底捞你学不会,抖音你学不会,华为你也学不会,因为他们的成功多是组织、资本、创新、时运等的结合体。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却忽略了背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和变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开奶茶店成功,你却不成功;为什么别人卖咖啡赚钱,你却亏得底朝天的根本原因。

不仅要学别人的长处,还要看看自己是否具备模仿的基础——想清楚这个,再行动。


4.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企业能做多大,而制度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据说,贾国龙"心直口快"、"真性情"、"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

前段时间,他发表"关键时刻希望国家托底"的言论,便引发一阵非议。

在内部会议中,他也会喊停某支部经理的发言,表达对"因响应'赛场奋斗'而没回家探望生孩子的老婆"这种违背人性做法的批评。

他有时会跑到制度前面,容忍高管努力却没出成绩的做法;有时又希望事情按自己的喜好或设想发展。

他大刀阔斧的组织管理和创新政策,激发了员工奋斗的积极性,使企业保持了活力。但过于"我行我素""企业我说了算"的"个人化"管理模式,也并不可取。

小企业需要依靠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这无可厚非。但当企业做大的时候,便不能再以创始人为中心,而要以制度为中心。否则,过度依赖创始人的直接后果便可能是企业的瞬间坍塌。

因创始人原因导致企业负面缠身的例子已不胜枚举,创始人再强大,也终有精力不济或判断错误的时候。

企业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和管理。当企业做大的时候,要尽量降低创始人的感性决策,而提升组织的理性判断。


5.庞大的组织需要一套稳定的管理体系,才能时刻保持企业活力

为了应对大规模开店造成的操作标准松懈、文化稀释等问题,西贝于2016年创立裁判制。

西贝副总裁楚学友介绍说:"裁判制就是通过强硬的贯标手段,让我们的服务稳定性恢复到理想状态。"

裁判将每个季度对监管门店进行一次打分,内容从顾客体验到前厅服务再到后厨操作,包罗万象,事无巨细。被评为C、C-级别店的负责人将被调岗和降级。

裁判制的设立,尽管副作用不少,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过大的弊端,使西贝保持了企业活力和员工凝聚力。

而我们都知道,一套制度的引进,必然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不自在。

公司小的时候,规矩少,大家积极性高;但当公司到了一定规模,要想持续保持活力,便必须引入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为了照顾功臣元老,就取消制度,更不能区别对待。


6.竞争是企业保持精锐战斗力的根本保障

裁判制的引入,使西贝店与店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贾国龙说:"在西贝玩的就是冠军游戏,你不想当冠军,别来。"

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残酷的方式,西贝留下了具有强烈上进意识、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

"第一本事能长,第二工资能涨,还有创业的机会,当老板的机会要不要?扛得住就留下。"

类似的,像华为的狼性文化、腾讯的赛马机制、阿里的铁军文化等,也无不是强调竞争意识的产物。

尽管这种看似"不近人情"、"成王败寇"的竞争文化遭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无疑,它们对企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应当尊重。


7.赏罚分明,是体现企业公平的基础

为确保裁决效果的公正与真实,裁判将定期被随机调至其它区域门店继续工作。而如果在裁判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西贝绝不手下留情。

曾有两地的店长相互认识,他们打电话给裁判员——这位裁判员来自其中一家店的城市,对方希望他"手下留情"。结果这两位店长因为裁判员将此事报告后被开除了。

贾国龙说:"'真实'就是高压线,谁碰谁死。对于做假,只要发现一次,红牌除名。"

这种赏罚分明的举措,既是西贝内部公平竞争的保障,也是企业对外保持竞争活力的基础。

对此,很多企业也有共识:一旦发现公司出现类似的问题,绝不姑息。

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华为、小米、阿里等企业对内部腐败人员的严厉措施,轻则除名,重则交由国家机关处理。

对于腐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企业也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功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能因为初犯就从轻发落。否则对团队士气的打击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凡事有度,不逾矩,逾矩便严刑伺候。


8.没有人情味的企业走不远,只有人情味的企业也活不久

疫情期间,有西贝员工公开呼吁:特殊时期降薪一半与公司共度难关。与此同时,西贝总部员工也达成了工资延迟领取的共识。

这证明了西贝是一家充满人情味儿的公司。

而我开头提到的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的内容,便是员工申请无薪工作的请求。

这也说明,有人情味的公司不仅会赢得员工的尊严,也会赢得社会大众的好感。

包括海底捞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公司,创始人张勇通过让员工成为"海氏家庭"一份子带来的归属感,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海底捞的服务之所以为人称道,与海底捞的"人情味"也有直接关系。

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人情味,但是仅有人情味还不够,企业不是作慈善的,赚钱才是目的。所以,必须要一套"不近人情"的管理制度。

西贝的裁判制便是这个"不近人情"的管理制度。

许多员工大都对裁判制持批判态度,其中不乏门店管理层。他们对裁判制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用户体验的做法感到不满。

但叫停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进行优化。

经过一年调整,2020年西贝重新组建裁判部,并由贾国龙担任总裁判长,对标准化升段后的西贝进行全新管控。与此同时,西贝特意调整了赛场的说法,变为"精益赛场"。

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规避裁判和门店直接的矛盾,一方面也是西贝不想放弃这套"可量化"的考核制度。

因为贾国龙也知道,任何制度都不完美,让门店保持战斗力,才是考核的目的。而目前来看,似乎没有更好的激励办法。

既要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也要懂得奖惩的分寸,这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而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则是众多企业需要掌握的智慧了。


参考资料:

《海底捞似水,西贝如火》作者:刘宇豪

《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后,发生了什么?》作者:林红瑜

《餐饮业告急!账上几个亿的行业龙头也快扛不住了》作者:田牧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西贝的管理理念看企业发展的几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