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定要有掌控感

图片发自App

      生活是连续的,然而我们的记忆却是间断的,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场景碎片,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被淡化,唯有那些被我们用来作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才能够保留下来,这些思想都是经历了痛苦挫折而得到的,这些思想我们称其为教训。生活的可控范围不是懂得多少道理,而是真正有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教训。

      道理懂得很多,可就是过不好这一生,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同样的感慨。这种感慨不禁让我想到一个哲学悖论――谷堆悖论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一个谷堆?当然不能,如果再加一粒呢?还是不能,再加一粒,再加一粒......直到最后加上一粒终于造成了谷堆。那么,多少粒谷子才算"谷堆"呢?

      同样在生活中,过好了这一天的生活是过好了这一生么?当然不是,过好了一年的生活是过好了这一生么?当然也不是。那到底过好多少日子才算是过好了这一生呢?可能你我都希望是过好每一天,但是现实却是没有任何人的每一天都是完美无憾的,不是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由我们掌握的。

      曾国藩曾说:“每遇幸事常念天之过厚于我”,意思是说当我们遇到幸运的事情,要想着这是上苍对我过度的宽厚和恩宠,这是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思维。何为悲观的乐观主义思维?这种思维是指将生活的常态看作是悲观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处处有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之中,一旦我们遇到小幸运和小确幸的事件时,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与此相对的一个概念就是乐观的悲观主义思维,这种思维是将生活看成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处处是绿灯处处都是好风景,然而一遇到风浪和红灯,我们就会陷入到悲痛和挫败感之中。因此转换对待生活的思维,是我们掌控生活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我们要在变化中看到不变的东西,在不变中看到变化的东西,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样才不至于被卷入迷茫与恐惧之中。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小马过河》:小马来到一条河边,想要渡过河水去到对面河岸,然而它并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因此不敢下水,这时它看到一个小松鼠朝它走来,于是小马就上前询问小松鼠:“请问这河水深么,我打算趟过河去?”,小松鼠皱了皱眉说:“深得很呢,劝你不要趟过去”,小马听完很沮丧,于是它又碰到了一条大水牛,它就上前问道:“水牛伯伯,请问这河水深么,我打算趟过河去?”大水牛笑着说:“浅着呢,尽管趟过去吧”,听完大水牛的话,小马懵住了,它不知道该听谁的了,于是小马哭着把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 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 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 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正如木心先生说:“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掌控生活,不是挟持生活,更不是逼迫生活做自己的奴役,毕竟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神通。我们要与生活形成一种和谐的博弈关系:“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不进不退”,在这样一种力量进退平衡中找到生活的规律,把自己抽身出来,以同等的视角与同等的身份与生活做朋友。

      生活的控制感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人的一生都在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转变的过程,无论是大选择还是小选择,都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环节,然而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这一切的选择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没有人强迫,没有人威胁,只是我们会常常忘了初心,而将这一切归咎于生活的无情。若我们能始终谨记“一切根源都是我,这都是我的选择”,即便是错了,你也是生活的主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生活中“有”是一中用处,同样“无”也是一种用处,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单单要看到“有”的层面,更要看到“无”的层面,只有做到灵活变通,才能不拘泥于生活的一个层面,从而更好把握住生活发展的趋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一定要有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