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从四个维度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从知道电影《长津湖》开拍的那一刻,就有太多疑问萦绕在我的心中,甚至对于这部电影即期待又害怕!期待,它是一部讲好那段历史的电影;害怕,它没能做到。

而这些疑问和复杂的情绪都结束在了《长津湖》放映后,影厅响起观众自发的掌声和片尾字幕滚动许久却依旧没人舍得离场的事实中。

我想这是大家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认可和尊重吧,因为电影几乎完美地解答了一个很多人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去抗美援朝?毕竟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能经得起一场与当时世界最强军队的较量吗?


关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电影从四个维度给出了答案:

第一,国的维度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韩国仁川登陆并迅速逼近三八线。“三八线”即当时韩国与朝鲜两个同一民族但政治体制不同政权的临时分界线。越过三八线就构成侵略朝鲜的事实,如果朝鲜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我国,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毛主席(唐国强 饰)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了不得已而参战的意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其实,这也是毛主席用最朴素的语言为广大人民和官兵诠释了老祖宗所留下的深邃智慧,春秋时期兵书《司马法》中对待国家与战争的关系早就总结过: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不仅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也恰好准确地反映了这场战争双方的区别所在: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

我认为,前者用来形容美军再合适不过,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自食苦果;后者充分说明了我国出兵的缘由,苟且偷安,懈怠战备会导致丧师失地(失去军队和国土),甚至国破家亡的下场。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强调了,既不能“好战”也不能“忘战”,回到这场战争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慎战”但绝不可“畏战”!

因为事实就摆在面前,美国飞机已经轰炸了中国安东(今辽宁丹东),在我国的领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下,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诚然,新中国刚刚诞生,中国人民已经承受了太多战争之苦,我们当然渴望和平厌恶战争。但我们“厌恶战争”绝不等于“畏惧战争”。而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要战那便战,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具体到这场战争便是在我方一再向美国表示如跨过三八线就会出兵的警告无效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

第二,家的维度

刚刚结束了解放战争,七连连长伍千里(吴京 饰)带着兄长伍百里烈士的骨灰回到家乡,得知政府给一辈子住在船上的父母分了地,他吃着家里的饭菜,终于盼到了和平安稳的日子,畅想着给家里盖房,再给弟弟伍万里(易烊千玺 饰)娶个媳妇,而就在这时又被紧急召回了部队,准备赴朝。

在动员会上,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张涵予 饰)对广大战士又讲了一个大白话,也是大实话。更是从每个人的小家出发,解释了不得已而参战的意义:“这地给了咱,不能再让人给抢回去。”

这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懂的道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经历了百年的疾苦和战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刚刚过上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日子,这时有人来抢,我们只能誓死捍卫。人民子弟兵不正是老百姓的孩子吗?

正像电影中毛岸英(黄轩 饰)请求彭总(周小斌 饰)让自己上前线时说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一句话就上了战场,我为什么不行?

在电影《长津湖》里,不仅有伍千里,伍万里的小家,更有刚成立的国家;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全盘考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誓死守护。电影通过几个小情节用不同的视角也清晰地告诉了大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和牢记。

第三,未来的维度

弟弟伍万里也要跟着哥哥伍千里去前线,伍千里说:“老大(伍百里)说了,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

一句话让我瞬间破防,眼睛湿润。因为这句台词把这个人物写得太生动了:一是让人感动于当哥哥的对弟弟的保护与疼爱;二是从战士的自身,以另一个维度解释了打这场仗的初衷——守护每个人心中都期盼的美好未来!

原本已经复员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 饰)知道这战争无可避免后放弃复员,带着女儿的照片紧急归队。连长伍千里问他为啥?他说:

“我希望我的女儿可以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

一句话,再次破防!

他们那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为的就是在他们手里打出一个朗朗乾坤,让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战争的威胁。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采访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在列举完美军与我们巨大的装备差距后,记者问老爷子:您是如何下决心打这场实力这么悬殊的仗的?

我至今还深深地记得老爷子淡淡地说:轮到你了,你就得上。

其实无论是从国,从家,还是从未来这三个维度去看,最终都总结为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真正是打得一仗开,免得百仗来,为新中国打出了71年的和平发展,如今71年过去了,但我中华儿女的胆气绝不能随风飘去!只有我们做好了轮到了就上的准备,才有可能永远不会轮上的。

第四,电影的维度

说电影《长津湖》拍好了这场战争,不如说《长津湖》带领着观众们走进了这场战争!首先从故事的讲述上《长津湖》仿佛是有生命的,因为叙事的节奏自始至终保持着张弛有度的呼吸感。

故事以连长伍千里带领的七连入朝参战为视角展开,志愿军战士们自登上入朝的火车,就不停地遇上生死难题,然后又迅速而惨烈地解决难题。

火车遇到敌人飞机轰炸,志愿军战士们只得丢弃大部分口粮迅速转移进入山林隐蔽。还没来得及放松,下一个升级了难度的生死难题又抛在眼前,在护送电台途中七连偶遇兄弟部队被美军围困,分兵救援,打赢一场惊险的遭遇战。

战斗间隙,观众们又能够跟着战士们稍作休整,获得短暂又珍贵的欢快时光,进一步感受到战士们的可爱,可热乎饭刚进嘴又接到命令进入零下40度的深山老林作战,棉衣还没拿齐敌人又来轰炸......

紧张,担心,又充满战胜困难的决心,观众们就这样跟随着七连一起跌跌撞撞地前行。又因逐渐对他们的了解而更加担心下一次战斗所要面临的危险,这种节奏无疑将观众们自然而然地带进一种最真实的战斗状态和紧张心理,既担心时间太快任务难以完成,又担心时间太慢战士们能否脱离危险,在这种极为矛盾的情绪中,三个小时一晃而过,意犹未尽,甚至无法完全走出来,想要继续跟随七连进入下一场战斗。

这也是文章开头所形容的片尾字幕滚动许久却依旧没人舍得离场的一个原因,电影虽然已谢幕,但给观众们的感觉是抗美援朝战争还远未结束,七连战士们的安危依然牵动着观众的心,可以说影片带来了一种罕见的延展性,后劲儿太大了。

那是一种让所有人与七连,与所有志愿军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后劲儿。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普通年轻人。

电影《长津湖》从电影本身的维度让我们如今的年轻人牢记:是那个时代的那群年轻人冒着埋骨异国他乡的风险,守护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这群年轻人的自由幸福。

电影中有一个画面,特别特别美,美到摄人心魄,美到无人不落泪的程度。

这群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乘坐火车前往前线的途中,火车门被伍万里打开,突然来到他们和观众眼前的是一片祖国的壮美河山和万里长城。

这群望向祖国山河大地的志愿军战士,便是守护这片大好河山,不容他人侵略一寸一毫,最可爱的人。

是几个人分吃一个冻得邦邦硬的土豆的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三餐选择吃什么发愁的机会,是在天寒地冻中只穿着单衣与敌人英勇作战,被冻牺牲时还保持战斗姿态的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是买这个牌子还是那个牌子棉服的机会。

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机会看见他们守护的这片锦绣山河如今有多么的美丽壮阔,他们看不见了是为了我们能看见,而无论是在71年后,还是在多么遥远的未来,我们都必须能看见他们。国庆走进电影院,看《长津湖》,致敬先烈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长津湖》,从四个维度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