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致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1986年, 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创作了《娱乐至死》,在书中作者通过现实世界与两本书的对比来论证了,当电视把一切都以娱乐方式呈现,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时,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毁灭。

奥威尔在《1984》中表达了对集权政府的担忧,他认为人类文明会因专制政府发明的一系列制度而毁灭。他担心老百姓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信息。

尼尔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美国是绝无可能走向奥威尔的预言,因为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能够让我们认识监狱,并且知道在监狱大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要奋力反抗。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它们悄无声息地剥夺人们的思考能力,文明会走向毁灭。”

对于赫胥黎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已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人们沉迷其中,完全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甚至还不断学习适应它。

作者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1、

你是否有过没带手机一整天都没法安心工作或者学习的经历?是否有过拿起手机刷视频、看小说就没法停下来的感觉?

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难道人们就有办法正常生活了吗?现实告诉我们不是的,以前的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活,甚至一定程度上比我们过的健康,至少没有在历史上听说过颈椎病、青光眼、脖颈前倾等毛病能成为大众常见病症。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安排我们的交流环境。

以手机为例,通过手机,我们才知道使用什么设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买什么东西、以及看什么样的节目。

那么这个问题严重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很严重,他在《娱乐至死》中详细的论述了,电视是怎样逐渐把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逐步娱乐化的。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说作者说的是电视又没说手机。

那我们来想一想,平时手机更多地作用的难道不是用来看剧、刷视频、打游戏,进行娱乐的吗?

也有人可能会说,我通过手机看新闻,听课,这难道不是学习吗?

先说说看新闻,请问决定我们看不看一条新闻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是这个新闻的标题够不够吸引人眼球,让我们来汇总一下那些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看看他们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形式也类似口号,容易被记住,也容易被忘记。

其次,就算我们真的点进这条新闻里,如果这条新闻在前3s内没有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或者让我们看到那些想知道的内容,大多数人就会选择立刻退出。

因此,新闻的内容有没有深度剖析,语言是不是有逻辑,结构是不是客观、完整,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条新闻有没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有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不会拒绝任何人。

我们通过手机得来的信息,不过是支离破碎的、流于表面的、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当我们以为知道了很多事实时,其实也就离真相越来越远。

再来说说学习,尼尔说电视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为什么呢?

电视提出了三条戒律并由此形成了教育的哲学,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同样也适用于网络教育。

第1、不能有前提条件,即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何时开始学习而不会受歧视。

第2、不能令人困惑,这就要求电视教育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

第3、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阐述,因此,电视教学常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动感的图像伴以音乐来进行。

有没有觉得网络教育和电视教育很相似?作用都使教育和娱乐变得密不可分。

然而,真正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学习的乐,往往都是钻研之苦后的顿悟,而不是在学习时,因为轻松而产生的愉悦感。

所以这种学习还能称之为学习吗?它既不能让你深思,又不能让你有信息-行动的能力,只能让你产生出自己学过什么什么课程的愉悦感,至于精通完全没必要。

所以电子产品给你带来的种种愉悦感,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大概是打发无聊的工具吧。

细想之下,会发现我们陷入了一个无力的怪圈,越无聊越想要大量的信息,获得越多的信息就越不用思考。

2、

这种无力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因为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娱乐和非娱乐的界限变得越来越难以划分了。

我们一面期望着能从各种信息中习得知识,又一面期望着它不要以复杂、困难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毕竟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因此,那些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信息,都裹挟着娱乐的气息扑面而来,以我们最喜欢的方式。

就拿抖音来说,一条视频平均在20s左右的样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用最少的话说清楚一件事,可想而知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有多么少的可怜。

而创作者呢,可谓是绞尽脑汁的制造出吸引眼球的东西,来博得大家的驻足,以及点赞。平台更是煞费苦心,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出专属“猜你喜欢”的浏览列表。

这些源源不断涌出地信息在滑动间,毫不费力地展示于我们眼前。甚至在我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开始了新的一段视频,完全不给我们思索的时间。

尼尔说:“他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如果说信息必须以这种支离破碎的、无序的方式来麻痹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法思考的话。我们必须承认他做到了。

在这时代人们除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以外,就是玩手机浏览信息,也仅限于浏览,基本不会存在其他的精神活动。

玩手机与读书思考相比,后者对我们的要求太高,想要坚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前者却完全相反。

谈到读书,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事,是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其中也包括合适的时间,而玩手机则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

其次,我们看书需要保持一个姿势,长期不动,动来动去人家会说你有多动症,一看就不像在读书。玩手机的话则没这么高的要求,哪个姿势都能玩,也不会遭到人的质疑。

再者,读书时你不单单是要看上面的字,还要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逻辑结构有没有问题,论证是不是充分、严谨。手机信息我们只需要关心他有没有意思,能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其余的都不是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虽改变了时空的距离,却在平衡得失之间失去了更多。

3、

怎样才能减少失去呢?

尼尔认为不是工具出了问题,而是使用工具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当整个环境都在倡导用某种方式好的时候,这种方式才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提起警惕,努力做其主人,积极动脑思考,学习并掌控这种方式,而不是被他影响,沉迷在其中。

希望未来永远不要出现这样一天,“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埋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由于失去自由,将会与我们热爱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娱乐致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